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改性纳米TiO2/凹凸棒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二氧化钛的结构第12页
    1.3 二氧化钛的制备第12-14页
        1.3.1 物理法第13页
        1.3.2 化学法第13-14页
    1.4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改性技术第14-17页
        1.4.1 金属离子掺杂第14-15页
        1.4.2 非金属掺杂第15页
        1.4.3 半导体复合第15页
        1.4.4 负载化第15-17页
    1.5 超临界流体技术第17页
    1.6 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7-20页
        1.6.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18页
        1.6.3 创新点第18-20页
第2章 实验条件与测试方法第20-24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0-21页
        2.1.1 实验试剂第20页
        2.1.2 实验仪器第20-21页
    2.2 复合材料的表征第21-23页
        2.2.1 X射线衍射(XRD)第21页
        2.2.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第21-22页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2页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2页
        2.2.5 孔径及比表面积分析第22页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22页
        2.2.7 X射线能谱(EDS)第22-23页
        2.2.8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第23页
    2.3 光催化活性分析第23-24页
        2.3.1 光催化氧化实验装置第23页
        2.3.2 化学需氧量(COD)实验第23-24页
第3章 超临界干燥法制备TiO_2/凹凸棒复合光催化剂第24-35页
    3.1 引言第24页
    3.2 实验方法第24-25页
        3.2.1 TiO_2/凹凸棒光催化剂的制备第24-25页
        3.2.2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2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5-30页
        3.3.1 晶体结构分析第25-26页
        3.3.2 微观形貌分析第26-27页
        3.3.3 红外和表面形貌分析第27-28页
        3.3.4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第28-29页
        3.3.5 光电子能谱分析第29-30页
    3.4 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分析第30-33页
        3.4.1 凹凸棒掺量的影响第30-31页
        3.4.2 不同煅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31页
        3.4.3 吸附及空白对照实验第31-32页
        3.4.4 干燥方法对比第32-33页
    3.5 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第33页
    3.6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4章 B改性纳米TiO_2/凹凸棒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35-45页
    4.1 引言第35页
    4.2 实验部分第35-36页
        4.2.1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第35-36页
        4.2.2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3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6-42页
        4.3.1 红外测试分析第36-37页
        4.3.2 晶体结构分析第37-38页
        4.3.3 光电子能谱分析第38-39页
        4.3.4 微观形貌分析第39-40页
        4.3.5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第40-41页
        4.3.6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第41-42页
    4.4 光催化活性分析第42-43页
        4.4.1 不同B掺量对复合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42-43页
        4.4.2 化学需氧量(COD)实验第43页
    4.5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5章 N改性纳米TiO_2/凹凸棒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45-52页
    5.1 引言第45页
    5.2 实验部分第45-46页
        5.2.1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第45-46页
        5.2.2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4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46-50页
        5.3.1 晶体结构分析第46-47页
        5.3.2 微观形貌分析第47页
        5.3.3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第47-48页
        5.3.4 光电子能谱分析第48-49页
        5.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第49-50页
    5.4 光催化活性分析第50-51页
        5.4.1 不同N掺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50页
        5.4.2 不同煅烧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50-51页
    5.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6章 Fe掺杂TiO_2/凹凸棒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52-59页
    6.1 引言第52页
    6.2 实验部分第52-53页
        6.2.1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第52-53页
        6.2.2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53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53-57页
        6.3.1 晶体结构分析第53-54页
        6.3.2 微观形貌分析第54-55页
        6.3.3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第55页
        6.3.4 元素成分及含量分析第55-56页
        6.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第56-57页
    6.4 光催化活性分析第57-58页
        6.4.1 不同Fe掺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57-58页
        6.4.2 不同煅烧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58页
    6.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7章 Cu掺杂TiO_2/凹凸棒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59-67页
    7.1 引言第59页
    7.2 实验部分第59-60页
        7.2.1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第59页
        7.2.2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59-60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60-64页
        7.3.1 晶体结构分析第60-61页
        7.3.2 微观形貌分析第61-62页
        7.3.3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第62页
        7.3.4 元素成分及含量分析第62-63页
        7.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第63-64页
    7.4 光催化活性分析第64-66页
        7.4.1 不同Cu掺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64-65页
        7.4.2 化学需氧量(COD)实验第65页
        7.4.3 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第65-66页
    7.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8章 结论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酰亚胺/无机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翻译补偿策略在信息型文本中的应用--以马拉松石油公司2013年度报告英译汉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