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9页 |
1.1 金属配合物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 环胺配合物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或聚合的研究进展 | 第11-24页 |
1.2.1 α-烯烃的用途 | 第11页 |
1.2.2 乙烯齐聚/聚合金属配合物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1-22页 |
1.2.3 前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可能的机理介绍 | 第22-23页 |
1.2.4 后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齐聚可能的机理介绍 | 第23-24页 |
1.3 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丙烯酯的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1.3.1 碳酸丙烯酯的应用 | 第24-25页 |
1.3.2 碳酸丙烯酯的合成方法及生产工艺 | 第25-26页 |
1.3.3 金属配合物催化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丙烯酯的机理介绍 | 第26-28页 |
1.4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4.1 选题的背景 | 第28页 |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吡啶二亚胺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测试 | 第29-52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1.3 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表征方法 | 第30-31页 |
2.1.4 试剂预处理 | 第31页 |
2.2 吡啶二亚胺配体的合成 | 第31-38页 |
2.2.1 实验探索 | 第31-33页 |
2.2.2 合成条件优化 | 第33-34页 |
2.2.3 配体 2,6-二[1-(2,4-二甲基苯基亚胺)甲基]吡啶(L1)的合成及表征 | 第34-35页 |
2.3.4 配体 2,6-二[1-(4-甲氧基2甲基苯基亚胺)甲基]吡啶(L2)的合成及表征 | 第35-37页 |
2.3.5 配体 2-[1-(2,4-二甲基苯基亚胺)],6-[1-(4-甲氧基2甲基苯基亚胺)甲基]吡啶(L3) 的合成及表征 | 第37-38页 |
2.4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第38-39页 |
2.5 配合物的表征 | 第39-45页 |
2.5.1 过渡金属配合物Fe(L2)Cl2(配合物 2-1)的表征 | 第39-41页 |
2.5.2 过渡金属配合物Co(L2)Cl2(配合物 2-2)的结构表征 | 第41-43页 |
2.5.3 过渡金属配合物Ni(L2)Cl2(配合物 2-3)的表征 | 第43-45页 |
2.6 配体结构的化学计算 | 第45-48页 |
2.7 配合物的催化活性测试 | 第48-50页 |
2.7.1 配合物的乙烯齐聚或聚合催化性能测试 | 第48-49页 |
2.7.2 配合物的催化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丙烯酯的催化性能测试 | 第49-5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去质子化的二吡啶胺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测试 | 第52-64页 |
3.1 试剂与仪器 | 第52-53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52-53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3-62页 |
3.2.1 溶剂的预处理 | 第53页 |
3.2.2 配体的去质子化 | 第53-55页 |
3.2.3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55-58页 |
3.2.4 配体Hdpa的化学计算 | 第58-62页 |
3.3 配合物的催化性能测试 | 第62页 |
3.3.1 金属配合物的乙烯齐聚或聚合催化性能测试 | 第62页 |
3.3.2 金属配合物的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合成碳酸丙烯酯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吡嗪取代 α-三吡啶二胺类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64-93页 |
4.1 试剂与仪器 | 第64-65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64-65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65页 |
4.2 配体介绍 | 第65-68页 |
4.2.1 配体H2pdpzpz的结构式及其红外谱图 | 第65-66页 |
4.2.2 配体H2dmpzda的结构式及其红外谱图 | 第66-67页 |
4.2.3 配体H2dpzda的结构式及其红外谱图 | 第67-68页 |
4.3 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分析 | 第68-83页 |
4.3.1 配合物[Fe(H2pdpzpz)2]Cl2?CH3OH(配合物 4-1)的合成与表征 | 第68-70页 |
4.3.2 配合物[Co(H2pdpzpz)2]Cl2?CH3OH (配合物 4-2)的合成及表征 | 第70-71页 |
4.3.3 配合物[Ni(H2pdpzpz)2] Cl2?CH3OH(配合物 4-3)的合成与表征 | 第71-73页 |
4.3.4 配合物[Fe(H2dmpzda)2]Cl2?2CH3OH (配合物 4-4) 的合成及表征 | 第73-75页 |
4.3.5 配合物[Co(H2dmpzda)2]Cl2(配合物 4-5)的合成及表征 | 第75-77页 |
4.3.6 配合物[Ni(H2dmpzda)2]Cl2?2CH3OH(配合物 4-6)的合成及表征 | 第77-78页 |
4.3.7 配合物[Fe(H2dpzda)2]Cl2?2CH3OH (配合物 4-7) 的合成及表征 | 第78-80页 |
4.3.8 配合物[Co(H2dpzda)2]Cl2 (配合物 4-8)的合成及表征 | 第80-81页 |
4.3.9 配合物[Ni(H2dpzda)2]Cl2?2CH3OH(配合物 4-9)的合成及表征 | 第81-83页 |
4.4 配体的理论计算 | 第83-89页 |
4.5 金属配合物催化性能测试 | 第89-90页 |
4.5.1 金属配合物的乙烯齐聚或聚合催化性能测试 | 第89-90页 |
4.5.2 金属配合物的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合成碳酸丙烯酯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90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90-9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Hdpa金属串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93-100页 |
5.1 试剂及仪器 | 第93-94页 |
5.1.1 实验试剂 | 第93-94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94页 |
5.2 金属串配合物的合成 | 第94-95页 |
5.2.1 配合物[Ni3(dpa)4Cl2](配合物 5-1)的合成 | 第94-95页 |
5.2.2 配合物[Cr3(dpa)4Cl2](配合物 5-2)的合成 | 第95页 |
5.3 金属串配合物的表征 | 第95-98页 |
5.3.1 配合物 5-1 的表征 | 第95-96页 |
5.3.2 配合物 5-2 的表征 | 第96-98页 |
5.4 催化性能测试 | 第98-99页 |
5.4.1 金属串配合物的乙烯齐聚或聚合催化性能测试 | 第98页 |
5.4.2 金属串配合物的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合成碳酸丙烯酯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98-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0-102页 |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100页 |
6.2 后续工作建议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