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9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难点 | 第9-10页 |
(一)、研究的目标 | 第9页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三)、研究的难点 | 第10页 |
四、选题的价值和创新点 | 第10-11页 |
(一)、选题价值 | 第10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制度与生态伦理理论 | 第11-18页 |
一、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制度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生态审计与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 | 第12-13页 |
三、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13-17页 |
(一)、中组部和国家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进行生态环境审计 | 第14页 |
(二)、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是生态环境审计的对象 | 第14页 |
(三)、对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绩效审计 | 第14页 |
(四)、对各级领导干部管辖区域的生态环境审计 | 第14-15页 |
(五)、对各级领导干部离任生态环境审计 | 第15页 |
(六)、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生态环境审计及问责制度 | 第15-16页 |
(七)、领导干部离任生态环境审计具体流程 | 第16-17页 |
四、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制度是生态伦理实践的重要载体 | 第17-18页 |
(一)、生态伦理引导制度建设 | 第17页 |
(二)、生态伦理是构建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制度的发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制度的生态伦理基础 | 第18-23页 |
一、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制度的西方生态伦理理论 | 第18-19页 |
(一)、人类中心主义 | 第18页 |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 | 第18-19页 |
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制度中我国的生态伦理理论 | 第19-20页 |
三、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 | 第20-23页 |
(一)、利益公正原则 | 第20-21页 |
(二)、协调性原则 | 第21页 |
(三)、整体性原则 | 第21页 |
(四)、生态优先原则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制度的生态伦理要求 | 第23-29页 |
一、为什么要以生态伦理观构建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制度 | 第23-24页 |
(一)、生态伦理指导思想对领导干部的观念要求 | 第23页 |
(二)、生态伦理指导思想对领导干部行为的要求 | 第23页 |
(三)、生态伦理视域下对领导干部行政生态价值观的要求 | 第23-24页 |
二、生态伦理视域下对领导干部评价的要求 | 第24-29页 |
(一)、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的法理依据 | 第24-26页 |
(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的生态伦理依据 | 第26-29页 |
第四章 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制度的生态伦理对策 | 第29-35页 |
一、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制度面临的问题 | 第29-31页 |
(一)、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制度缺乏国家标准 | 第29-30页 |
(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制度缺乏法律支撑 | 第30页 |
(三)、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制度缺乏专业人才 | 第30-31页 |
二、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伦理宣传 | 第31-32页 |
(一)、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伦理宣传的必要性 | 第31页 |
(二)、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伦理宣传宣的内容 | 第31页 |
(三)、加强对领导干部生态理论宣传的途径 | 第31-32页 |
三、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伦理教育 | 第32-33页 |
(一)、加强对领导干部教育的必要性 | 第32页 |
(二)、加强对领导干部教育的内容及对策 | 第32页 |
(三)、加强对领导干部教育的途径 | 第32-33页 |
四、以强化生态要求为己任,层层倒逼生态伦理融入制度 | 第33-35页 |
(一)、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生态责任 | 第33页 |
(二)、生态伦理融入制度的原则 | 第33-34页 |
(三)、生态伦理思想融入制度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