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自润滑陶瓷刀具 | 第11-13页 |
1.1.2 陶瓷材料的增韧补强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自润滑陶瓷刀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陶瓷材料增韧补强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9页 |
1.3.1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第2章 Al_2O_3-TiB_2-CaF_2纳米改性自润滑陶瓷刀具的制备 | 第19-23页 |
2.1 纳米CaF_2的制备 | 第19-20页 |
2.1.1 原料与试验仪器 | 第19页 |
2.1.2 纳米CaF_2的制备过程 | 第19-20页 |
2.2 Al_2O_3-TiB_2-CaF_2纳米自润滑陶瓷刀具材料的制备 | 第20-22页 |
2.2.1 试验原料 | 第20-21页 |
2.2.2 陶瓷刀具的制备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切削温度与切削力的测量试验 | 第23-33页 |
3.1 切削热的来源 | 第23-24页 |
3.2 切削温度的测量 | 第24-25页 |
3.2.1 热电偶测温 | 第24页 |
3.2.2 金相结构法测温 | 第24-25页 |
3.2.3 红外辐射法测温 | 第25页 |
3.3 红外热像仪的测温原理 | 第25-27页 |
3.3.1 红外测温的物理原理 | 第25-26页 |
3.3.2 物体的红外发射率 | 第26-27页 |
3.4 红外热像仪测温试验 | 第27-28页 |
3.5 红外热像图的分析 | 第28-30页 |
3.5.1 切屑底部温度的确定 | 第28-30页 |
3.6 切削力的测量 | 第30-32页 |
3.6.1 切削力测量系统 | 第31页 |
3.6.2 切削力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31-3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自润滑陶瓷刀具对45钢和 40Cr的切削试验 | 第33-67页 |
4.1 试验条件 | 第33页 |
4.2 ATF1/ATF5/ATF10切削45钢 | 第33-49页 |
4.2.1 ATF1切削45钢 | 第33-39页 |
4.2.2 ATF5切削45钢 | 第39-44页 |
4.2.3 ATF10切削45钢 | 第44-49页 |
4.3 不同纳米CaF_2含量对自润滑陶瓷刀具切削45钢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 ATF1/ATF5/ATF10切削 40Cr | 第50-61页 |
4.4.1 ATF1切削 40Cr | 第50-54页 |
4.4.2 ATF5切削 40Cr | 第54-56页 |
4.4.3 ATF10切削 40Cr | 第56-61页 |
4.5 不同纳米CaF_2含量对自润滑陶瓷刀具切削 40Cr性能的影响 | 第61页 |
4.6 影响CaF_2自润滑陶瓷刀具自润滑膜形成的因素 | 第61-62页 |
4.7 切屑形貌 | 第62-64页 |
4.7.1 切屑的形成 | 第62-64页 |
4.8 切削温度与切削功率的相关性 | 第64-65页 |
4.8.1 切削功率与切削温度关系的分析 | 第64-65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5页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第75页 |
二、参加的科研课题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