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服务价值与能值生态足迹的广西耕地生态补偿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耕地保护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第9页 |
1.1.2 我国耕地资源现状 | 第9-10页 |
1.1.3 广西耕地资源现状 | 第10页 |
1.1.4 生态补偿机制逐渐受到重视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2.1 生态系统服务 | 第10-12页 |
1.2.2 生态足迹 | 第12-13页 |
1.2.3 生态补偿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研究的可行性与特色分析 | 第19-20页 |
1.5.1 可行性分析 | 第19页 |
1.5.2 研究特色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概念分析 | 第20-21页 |
2.1.1 生态系统功能 | 第20页 |
2.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第20页 |
2.1.3 能值生态足迹 | 第20页 |
2.1.4 生态补偿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页 |
2.2.2 外部性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2页 |
2.2.4 人地协调理论 | 第22页 |
2.2.5 区域统筹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4-26页 |
3.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4页 |
3.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4页 |
3.3 耕地保护现状 | 第24-25页 |
3.4 数据来源 | 第25-26页 |
4 耕地生态补偿测算模型构建 | 第26-30页 |
4.1 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测算 | 第26-27页 |
4.1.1 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 | 第26-27页 |
4.1.2 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 | 第27页 |
4.2 能值生态足迹测算 | 第27-28页 |
4.2.1 耕地生态承载力 | 第27页 |
4.2.2 耕地生态足迹 | 第27页 |
4.2.3 耕地生态差额指数 | 第27-28页 |
4.3 耕地生态补偿测算 | 第28-29页 |
4.3.1 补偿理论值 | 第28页 |
4.3.2 补偿现实值 | 第28-29页 |
4.4 区域耕地生态补偿优先级 | 第29-30页 |
5 测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30-53页 |
5.1 广西“两区一带”耕地生态补偿 | 第30-39页 |
5.1.1 生态服务价值 | 第30-33页 |
5.1.2 生态差额指数 | 第33-36页 |
5.1.3 生态补偿优先级 | 第36-38页 |
5.1.4 耕地生态补偿 | 第38-39页 |
5.2 广西各地市耕地生态补偿 | 第39-50页 |
5.2.1 生态服务价值 | 第39-43页 |
5.2.2 生态差额指数 | 第43-46页 |
5.2.3 生态补偿优先级 | 第46-48页 |
5.2.4 耕地生态补偿 | 第48-50页 |
5.3 广西县域耕地生态补偿 | 第50-53页 |
5.3.1 生态服务价值 | 第51页 |
5.3.2 生态差额指数 | 第51-52页 |
5.3.3 生态补偿优先级 | 第52页 |
5.3.4 耕地生态补偿 | 第52-53页 |
6 广西耕地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措施 | 第53-55页 |
6.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耕地保护意识 | 第53页 |
6.2 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 | 第53页 |
6.3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53-54页 |
6.4 加快耕地生态补偿立法 | 第54页 |
6.5 制定补偿奖惩机制 | 第54-55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55-57页 |
7.1 结论 | 第55-56页 |
7.1.1 生态服务价值 | 第55页 |
7.1.2 生态差额指数 | 第55-56页 |
7.1.3 生态补偿 | 第56页 |
7.2 讨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