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的来源和意义 | 第8-9页 |
1、选题的来源 | 第8页 |
2、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外与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2页 |
1、论文的思路和方法 | 第12页 |
2、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 | 第12-13页 |
第1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态意蕴 | 第13-20页 |
1.1 实践的概念及特征 | 第13-14页 |
1.1.1 实践的概念 | 第13页 |
1.1.2 实践的特征 | 第13-14页 |
1.2 实践哲学的生态维度 | 第14-17页 |
1.2.1 人的存在不能脱离自然界 | 第14-15页 |
1.2.2 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 第15页 |
1.2.3 实践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 | 第15-17页 |
1.3 实践的功能及其生态指向 | 第17-20页 |
1.3.1 实现并维持人类的持续生存 | 第17-18页 |
1.3.2 使人成为有意识的能动存在物并能积极主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 | 第18页 |
1.3.3 使人意识到自身存在和自然的不可分割性,并有意识地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18-20页 |
第2章 生态困境及其危害和根源的实践哲学审视 | 第20-33页 |
2.1 生态困境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 生态困境的表现 | 第21-24页 |
2.2.1 环境困境 | 第21-23页 |
2.2.2 资源困境 | 第23-24页 |
2.3 生态困境的危害 | 第24-26页 |
2.3.1 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 第24-25页 |
2.3.2 导致反实践观念的生成 | 第25-26页 |
2.3.3 引发人类对生存问题的困惑 | 第26页 |
2.4 生态困境产生和形成的根源 | 第26-33页 |
2.4.1 认识论根源 | 第26-28页 |
2.4.2 社会历史根源 | 第28-30页 |
2.4.3 阶级根源 | 第30-33页 |
第3章 化解生态困境的出路的实践哲学展望 | 第33-42页 |
3.1 树立人类生态共同体意识 | 第33-34页 |
3.1.1 树立人类生态共同体的方法 | 第33-34页 |
3.1.2 树立人类生态共同体的意义 | 第34页 |
3.2 树立生态思维,奉行生态道德 | 第34-36页 |
3.2.1 树立生态思维 | 第35-36页 |
3.2.2 奉行生态道德 | 第36页 |
3.3 调整与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关系 | 第36-38页 |
3.4 注重生态实践,承担生态责任 | 第38-42页 |
3.4.1 创新与充分利用生态技术 | 第38-39页 |
3.4.2 发展循环经济,合理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 第39页 |
3.4.3 践履绿色生活方式,合理利用资源 | 第39-40页 |
3.4.4 奉行关爱生命、爱护环境的行为方式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