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一)研究取得的成果 | 第10-13页 |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3页 |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二)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 五、基本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相关文艺理论溯源 | 第15-22页 |
| 一、写什么 | 第15-18页 |
| (一)文艺家要描写真实的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主流和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 (二)文艺家既可以表现积极美好的一面,也可以揭露和批评消极面 | 第17-18页 |
| 二、怎么写 | 第18-22页 |
| (一)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表现无产阶级 | 第18-19页 |
| (二)文学作品要坚持党性原则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延安文艺歌颂与暴露争论的概况 | 第22-34页 |
| 一、延安文艺歌颂与暴露争论的内容 | 第22-29页 |
| (一)歌颂与暴露的内容是否符合实际 | 第22-26页 |
| (二)歌颂与暴露的立场是否正确 | 第26-28页 |
| (三)歌颂与暴露的对象及方法是否恰当 | 第28-29页 |
| 二、延安文艺歌颂与暴露争论的原因 | 第29-34页 |
| (一)中国共产党鼓励文艺创作的宽松氛围 | 第30-31页 |
| (二)1940 年代延安社会遇到的困难局面 | 第31页 |
| (三)延安文艺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 | 第31-32页 |
| (四)延安文艺家对延安社会不熟悉不了解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延安文艺歌颂与暴露争论的解决 | 第34-40页 |
| 一、毛泽东与文艺家一起探索解决歌颂与暴露的争论 | 第34-35页 |
| 二、延安文艺座谈会解决了歌颂与暴露的争论 | 第35-36页 |
| 三、《讲话》形成了歌颂与暴露的思想原则 | 第36-40页 |
| (一)歌颂与暴露的问题是态度问题 | 第36-37页 |
| (二)歌颂与暴露的对象要区别对待 | 第37-38页 |
| (三)歌颂与暴露两者都需要 | 第38-39页 |
| (四)歌颂与暴露要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历史评价与当代启示 | 第40-45页 |
| 一、历史评价 | 第40-42页 |
| (一)延安时期形成的歌颂与暴露的思想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 第40-41页 |
| (二)延安时期形成的歌颂与暴露的思想原则具有历史性,不能当作教条 | 第41-42页 |
| 二、当代启示 | 第42-45页 |
|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 第42-43页 |
| (二)建设理论水平高、价值观正确、技艺娴熟的文艺队伍 | 第43-44页 |
| (三)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获得生动素材 | 第44-45页 |
| 结语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