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中共领导下的对日自主受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1 选题来源 | 第9-10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3 研究方法、思路及意义 | 第11-13页 |
4 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第1章 中共争取受降权的原因 | 第14-23页 |
1.1 国外原因 | 第14-18页 |
1.1.1 美国对国民党的支持 | 第14-15页 |
1.1.2 苏联对华的政治考量 | 第15-17页 |
1.1.3 日本向国民党缴械投降 | 第17-18页 |
1.2 国内原因 | 第18-23页 |
1.2.1 国民党垄断对日受降权 | 第18-21页 |
1.2.2 中共积极争取受降权 | 第21-23页 |
第2章 八路军自主受降 | 第23-40页 |
2.1 晋察冀解放区自主受降 | 第23-27页 |
2.1.1 夺取中心城市的作战部署 | 第23-25页 |
2.1.2 重点收复小城市,扩大巩固解放区 | 第25-27页 |
2.2 晋冀鲁豫解放区自主受降 | 第27-33页 |
2.2.1 对大城市形成包围之势 | 第27-29页 |
2.2.2 控制小城市及广大乡村 | 第29-33页 |
2.3 山东解放区自主受降 | 第33-37页 |
2.3.1 山东大军兵分五路向中心城市推进 | 第33-35页 |
2.3.2 山东大军占领中小城镇的作战行动 | 第35-37页 |
2.4 晋绥解放区自主受降 | 第37-40页 |
2.4.1 以归绥、太原为中心的反攻作战 | 第37-38页 |
2.4.2 晋绥军区主力转战北线 | 第38-40页 |
第3章 新四军自主受降 | 第40-45页 |
3.1 新四军在江北、江南展开反攻 | 第40-42页 |
3.2 华东四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 第42-45页 |
第4章 华南抗日纵队自主受降 | 第45-49页 |
4.1 东江纵队:分散坚持,保存力量 | 第45-46页 |
4.2 琼崖纵队:信息闭塞,临危受降 | 第46-49页 |
第5章 中共自主受降的意义及国内局势 | 第49-52页 |
5.1 中共争取自主受降的意义 | 第49-51页 |
5.2 对日受降结束后的国内局势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