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文献述评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18-20页 |
1.4.1 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2 不足 | 第19-20页 |
2 合并中业绩承诺补偿的认定 | 第20-28页 |
2.1 业绩承诺补偿的概念与分类 | 第20-21页 |
2.2 合并中业绩承诺补偿的特征 | 第21-23页 |
2.3 业绩承诺补偿可能诱发的风险 | 第23-24页 |
2.4 业绩承诺补偿的经济实质 | 第24-25页 |
2.5 合并中业绩承诺补偿的会计认定 | 第25-28页 |
2.5.1 或有对价 | 第25-26页 |
2.5.2 权益性交易 | 第26-28页 |
3 确认为或有对价的业绩承诺补偿会计处理原则 | 第28-38页 |
3.1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处理原则 | 第28-30页 |
3.1.1 购买日的初始确认 | 第28-29页 |
3.1.2 购买日后的后续计量 | 第29-30页 |
3.1.3 述评与小结 | 第30页 |
3.2 国际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处理原则 | 第30-32页 |
3.2.1 IFRS 3 准则规定的初始确认原则 | 第30-31页 |
3.2.2 IFRS 3 中购买日后续计量原则 | 第31-32页 |
3.2.3 述评与小结 | 第32页 |
3.3 美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处理原则 | 第32-34页 |
3.3.1 SFAS 141(R)相关规定的初始确认原则 | 第32-33页 |
3.3.2 SFAS 141(R)购买日后续计量原则 | 第33-34页 |
3.3.3 述评与小结 | 第34页 |
3.4 会计准则在实务应用中的争议与探讨 | 第34-38页 |
3.4.1 国内外准则的异同以及制定原理 | 第34-36页 |
3.4.2 会计准则制定原理与管理层视角的差异 | 第36页 |
3.4.3 会计准则在实务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4 上市公司业绩承诺补偿会计处理案例分析 | 第38-49页 |
4.1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现金补偿会计处理——斯太尔收购硅谷天堂 | 第39-41页 |
4.1.1 案例介绍以及业绩承诺补偿方案 | 第39-40页 |
4.1.2 业绩承诺补偿的会计处理 | 第40-41页 |
4.1.3 案例评析与总结 | 第41页 |
4.2 交易对方现金补偿方式会计处理——宇顺电子收购雅视科技 | 第41-45页 |
4.2.1 案例介绍以及业绩承诺补偿方案 | 第41-42页 |
4.2.2 业绩承诺补偿的会计处理 | 第42-44页 |
4.2.3 案例评析与总结 | 第44-45页 |
4.3 交易对方股份补偿会计处理——久其软件收购亿起联科技 | 第45-47页 |
4.3.1 案例介绍以及业绩承诺补偿方案 | 第45-46页 |
4.3.2 业绩承诺补偿的会计处理 | 第46页 |
4.3.3 案例评析与总结 | 第46-47页 |
4.4 案例总结 | 第47-49页 |
5 业绩承诺补偿会计确认与计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49-53页 |
5.1 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5.1.1 业绩承诺会计认定不全面 | 第49页 |
5.1.2 准则制定原理与管理层视角存在差别 | 第49-50页 |
5.1.3 会计报表资产高估与利润高估情况的产生 | 第50页 |
5.1.4 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 第50页 |
5.2 主要对策 | 第50-53页 |
5.2.1 制定相关政策对非或有对价的业绩承诺补偿进行规范 | 第50-51页 |
5.2.2 协调准则制定符合业务经济实质 | 第51页 |
5.2.3 重新界定或有对价的计量期间 | 第51页 |
5.2.4 调整业绩承诺下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 | 第51-52页 |
5.2.5 强化公允价值计量模型,规范公允价值市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