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8页 |
1.1 巴美肉羊概况 | 第11-13页 |
1.1.1 巴美肉羊的由来和发展历程 | 第11页 |
1.1.2 巴美肉羊的产区和分布 | 第11-12页 |
1.1.3 巴美肉羊的品种特性 | 第12页 |
1.1.4 巴美肉羊的繁殖性能 | 第12页 |
1.1.5 以巴美肉羊为父本开展经济杂交的育肥效果 | 第12-13页 |
1.1.6 巴美肉羊的的育种模式 | 第13页 |
1.2 绵羊多羔主效基因 | 第13-19页 |
1.2.1 绵羊BMPR1B基因的发现和定位 | 第14页 |
1.2.2 绵羊BMPR1B基因结构和蛋白结构 | 第14-15页 |
1.2.3 绵羊BMPR1B表达研究 | 第15页 |
1.2.4 绵羊BMPR1B基因对高繁殖力的影响 | 第15-17页 |
1.2.5 绵羊BMPR1B影响高繁殖力的效应机制研究 | 第17-18页 |
1.2.6 FecB突变检测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全基因组测序的发展 | 第19-26页 |
1.3.1 全基因组测序在畜禽中的应用 | 第20-26页 |
1.4 家养动物选择信号研究进展 | 第26-37页 |
1.4.1 选择信号种类 | 第27页 |
1.4.2 选择信号的检测方法 | 第27-31页 |
1.4.3 家养动物选择信号研究 | 第31-36页 |
1.4.4 家养动物选择信号应考虑的关键问题 | 第36-37页 |
1.5 本研究总体目标 | 第37-38页 |
第二章 绵羊多羔主效基因FecB突变的高通量分型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 第38-51页 |
1 前言 | 第38页 |
2 实验材料 | 第38-40页 |
2.1 试验样本 | 第38-40页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0页 |
3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3.1 引物设计 | 第40-41页 |
3.2 RFLP和SSCP检测 | 第41页 |
3.3 Taqman探针法: | 第41页 |
3.4 SNaPshot | 第41-42页 |
3.5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4 结果 | 第42-48页 |
4.1 FecB分型方法比较 | 第42-43页 |
4.2 FecB分型结果 | 第43-44页 |
4.2.1 SNaPshot检测 | 第43-44页 |
4.2.2 Taqman探针法检测 | 第44页 |
4.3 FecB高通量分型方法的应用 | 第44-46页 |
4.4 FecB突变在中国地方绵羊品种中的分布 | 第46-47页 |
4.5 FecB突变在培育品种和杂交群体中分布情况 | 第47页 |
4.6 巴美肉羊品种FecB基因突变检测 | 第47-48页 |
5 讨论 | 第48-51页 |
第三章 巴美肉羊重测序 | 第51-58页 |
1 前言 | 第51页 |
2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3 试验方法 | 第51-55页 |
3.1 文库的构建 | 第51-52页 |
3.2 上机测序 | 第52-53页 |
3.3 质控过滤(QC) | 第53页 |
3.4 序列比对 | 第53页 |
3.5 SNP calling | 第53-54页 |
3.6 数据统计 | 第54页 |
3.7 SNP和indel统计 | 第54页 |
3.8 测序原始数据质控 | 第54-55页 |
4 结果 | 第55-57页 |
4.1 羊血液基因组DNA提取 | 第55-56页 |
4.2 巴美肉羊重测序分析 | 第56-57页 |
5 讨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巴美肉羊多羔基因挖掘 | 第58-66页 |
1 前言 | 第5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2.1 数据来源 | 第5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3 结果 | 第59-64页 |
3.1 巴美肉羊多羔相关的选择信号 | 第59-62页 |
3.2 系统发生谱分析 | 第62-63页 |
3.3 选择区域候选基因的GO富集 | 第63页 |
3.4 功能位点分析 | 第63-64页 |
4 讨论 | 第64-66页 |
全文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博士、博士后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第78-79页 |
个人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