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政策推动下的合同能源管理 | 第10页 |
1.1.2 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应用范围 | 第10页 |
1.1.3 我国节能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 | 第10-12页 |
1.1.4 小结 | 第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难点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1 本文的难点 | 第15-16页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本文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论文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论文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既有商业建筑 | 第18-19页 |
2.1.2 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 | 第19页 |
2.2 论文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博弈论 | 第19-20页 |
2.2.2 激励约束理论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既有商业建筑节能服务合同利益主体行为及结果分析 | 第22-34页 |
3.1 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服务合同的特性及利益主体 | 第22-24页 |
3.1.1 合同的特性 | 第22-23页 |
3.1.2 合同的利益主体 | 第23-24页 |
3.2 合同中节能服务公司的行为及结果 | 第24-29页 |
3.2.1 节能方案设计阶段的行为及结果 | 第24-26页 |
3.2.2 设备材料购买阶段的行为及结果 | 第26-27页 |
3.2.3 节能量测量阶段的行为及结果 | 第27-28页 |
3.2.4 运行维护阶段的行为及结果 | 第28-29页 |
3.3 合同中业主的行为及结果 | 第29-34页 |
3.3.1 采取激励约束措施 | 第29-30页 |
3.3.2 不采取激励约束措施 | 第30-31页 |
3.3.3 其他行为 | 第31-34页 |
4 既有商业建筑节能服务合同利益主体博弈均衡模型构建基础 | 第34-38页 |
4.1 博弈理论的引入 | 第34-35页 |
4.1.1 引入博弈的原因及目的 | 第34页 |
4.1.2 合同中具备博弈的构成要素 | 第34-35页 |
4.2 激励约束理论的引入 | 第35-36页 |
4.2.1 引入激励约束的原因与目的 | 第35-36页 |
4.2.2 具备引入激励约束的条件 | 第36页 |
4.3 合同主体行为对模型构建的作用 | 第36-38页 |
5 既有商业建筑节能服务合同利益主体博弈均衡模型构建 | 第38-54页 |
5.1 模型构建条件分析 | 第38-44页 |
5.1.1 参与方 | 第38页 |
5.1.2 博弈行动、战略 | 第38-40页 |
5.1.3 (不实施,良性行为)策略下双方的得益 | 第40-41页 |
5.1.4 (不实施,不良行为)策略下双方的得益 | 第41-42页 |
5.1.5 (实施,良性行为)策略下双方的得益 | 第42-43页 |
5.1.6 (实施,不良行为)策略下双方的得益 | 第43-44页 |
5.2 博弈均衡模型及均衡分析 | 第44-46页 |
5.2.1 博弈均衡模型 | 第44-45页 |
5.2.2 均衡分析 | 第45-46页 |
5.3 博弈均衡结果对在现实中的解释 | 第46-47页 |
5.4 依据博弈均衡结果的具体激励约束措施 | 第47-54页 |
5.4.1 在节能改造后用能效果方面 | 第47-51页 |
5.4.2 在节能效益方面 | 第51-5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