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1.2 地震震害及抗震防灾对策 | 第10-11页 |
1.3 内框架房屋震害特征 | 第11-12页 |
1.4 抗震加固技术总则 | 第12-13页 |
1.4.1 抗震鉴定加固的方针和对策 | 第12页 |
1.4.2 传统抗震加固技术 | 第12-13页 |
1.4.3 现代抗震加固技术 | 第13页 |
1.5 支撑体系抗震加固技术 | 第13-14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15页 |
2 有限元方法简介 | 第15-29页 |
2.1 有限元分析法的概述 | 第15-18页 |
2.1.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15页 |
2.1.2 有限元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15-18页 |
2.2 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简介 | 第18-20页 |
2.2.1 MIDAS动力有限元分析简介 | 第19-20页 |
2.3 结构的本构关系 | 第20-25页 |
2.3.1 砌体的本构关系 | 第20-22页 |
2.3.2 钢筋的本构关系 | 第22-23页 |
2.3.3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23-25页 |
2.4 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25-28页 |
2.4.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25-28页 |
2.4.2 时程分析法 | 第28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28-29页 |
3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9-35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9-31页 |
3.2 基本参数的取值 | 第31-32页 |
3.2.1 材料参数 | 第31-32页 |
3.3 建模的基本要求 | 第32页 |
3.4 计算模型 | 第32-34页 |
3.4.1 计算模型的有关说明 | 第32页 |
3.4.2 模型总体 | 第32-34页 |
3.4.3 结构标准层 | 第34页 |
3.5 模型可靠性保障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页 |
4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35-65页 |
4.1 反应谱响应分析 | 第35-40页 |
4.1.1 模态分析 | 第35-39页 |
4.1.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4.2 地震反应谱分析 | 第40-55页 |
4.2.1 7 度多遇地震作用层间位移反应分析 | 第40-43页 |
4.2.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4.2.3 8 度多遇地震作用层间位移反应分析 | 第44-47页 |
4.2.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4.2.5 结构内力分析 | 第48-55页 |
4.3 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第55-63页 |
4.3.1 输入地震波的选用原则 | 第55-56页 |
4.3.2 地震波的调整 | 第56-58页 |
4.3.3 阻尼取值 | 第58-59页 |
4.3.4 时程分析结果 | 第59-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内框架结构抗震薄弱部位构造设计与加固措施 | 第65-72页 |
5.1 新建房屋的抗震构造设计 | 第65-68页 |
5.2 内框架结构常用的加固措施 | 第68-70页 |
5.2.1 增设钢筋网砂浆面层、板墙和抗震墙 | 第68-69页 |
5.2.2 增设钢筋混凝土壁柱加固内框架房屋的砖柱(墙垛) | 第69页 |
5.2.3 夹板墙加固 | 第69页 |
5.2.4 组合砖柱 | 第69-70页 |
5.2.5 增设现浇层、堵塞板墙洞口及窗框加固 | 第70页 |
5.2.6 预制板与墙的加固 | 第70页 |
5.2.7 深柱基底部加固 | 第70页 |
5.2.8 后砌筑(原有)砖墙与楼层连接加固 | 第70页 |
5.2.9 内框架楼梯间加固 | 第70页 |
5.3 本工程采用的加固措施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