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1 选题的目的 | 第16-17页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2-30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1.1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2页 |
2.1.2 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 第22页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2 研究综述 | 第23-28页 |
2.2.1 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发展阶段 | 第23-24页 |
2.2.2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 第24页 |
2.2.3 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2.2.4 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 第25-26页 |
2.2.5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第26-28页 |
2.2.6 文献综述评价 | 第28页 |
2.3 本章小节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比较优势分析 | 第30-43页 |
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基本概况 | 第30-31页 |
3.2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 第31-34页 |
3.2.1 农业投入水平 | 第31-32页 |
3.2.2 农业产出水平 | 第32-33页 |
3.2.3 农业产业化水平 | 第33-34页 |
3.2.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 | 第34页 |
3.3 新疆农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 第34-41页 |
3.3.1 种植产品综合比较优势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3.3.2 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评价方法 | 第35-36页 |
3.3.3 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 第36-37页 |
3.3.4 经济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 第37-38页 |
3.3.5 林果比较优势分析 | 第38-39页 |
3.3.6 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测评 | 第43-57页 |
4.1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43页 |
4.2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 第43-45页 |
4.3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 第45-46页 |
4.4 评价方法 | 第46-47页 |
4.4.1 熵值法基本原理 | 第46页 |
4.4.2 熵值法的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4.5 评价结果 | 第47-50页 |
4.5.1 熵值法计算结果 | 第47-50页 |
4.5.2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 第50页 |
4.6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西部省市的比较 | 第50-52页 |
4.6.1 2005-2014 年西部12省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排序 | 第50-51页 |
4.6.2 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51-52页 |
4.7 新疆各地州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 第52-55页 |
4.7.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2页 |
4.7.2 模型的建立 | 第52-55页 |
4.7.3 模型结论分析 | 第5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73页 |
5.1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 第57页 |
5.2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57-58页 |
5.2.1 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不合理 | 第57-58页 |
5.2.2 新疆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 | 第58页 |
5.3 基于农业产出贡献度的新疆发展现代农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58-61页 |
5.3.1 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5.3.2 模型的运行结果 | 第59-60页 |
5.3.3 模型结论的分析讨论 | 第60-61页 |
5.4 新疆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的影响因素—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61-71页 |
5.4.1 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2页 |
5.4.2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第62-65页 |
5.4.3 模型估计 | 第65-69页 |
5.4.4 研究结论 | 第69页 |
5.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9-71页 |
5.4.6 政策启示 | 第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 第73-93页 |
6.1 高效节水农业模式 | 第73-76页 |
6.1.1 内涵 | 第73页 |
6.1.2 典型案例 | 第73-75页 |
6.1.3 模式评价 | 第75-76页 |
6.2 农民合作组织带动模式 | 第76-83页 |
6.2.1 内涵 | 第76页 |
6.2.2 典型案例一:土地股份合作社 | 第76-78页 |
6.2.3 典型案例二:农机合作社 | 第78-80页 |
6.2.4 典型案例三:专业合作社 | 第80-82页 |
6.2.5 模式评价 | 第82-83页 |
6.3 农牧结合型运行模式 | 第83-86页 |
6.3.1 内涵 | 第83页 |
6.3.2 典型案例 | 第83-85页 |
6.3.3 模式评价 | 第85-86页 |
6.4 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模式 | 第86-91页 |
6.4.1 内涵 | 第86页 |
6.4.2 典型案例 | 第86-90页 |
6.4.3 模式评价 | 第90-9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93-9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3-94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94-97页 |
7.2.1 加强新疆农业节水的建设 | 第94-95页 |
7.2.2 培育提升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实力 | 第95页 |
7.2.3 提升新疆农业机械化水平 | 第95-96页 |
7.2.4 加强新疆农业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 | 第96页 |
7.2.5 增加新疆农业投入,拓宽农业发展融资渠道 | 第96-97页 |
7.3 研究不足与讨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附录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作者简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