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白云宫道教音乐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a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1-13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峄山白云宫道教及道教音乐综述 | 第15-23页 |
第一节 峄山的地理位置及历史人文背景 | 第15-16页 |
一、地理位置 | 第15页 |
二、历史人文背景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峄山白云宫道教的可考历史 | 第16-20页 |
一、峄山没有明确宗派以前的道教活动 | 第17页 |
二、历史上全真道及支派在峄山的活动 | 第17-20页 |
第三节 峄山白云宫道教音乐的历史探寻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峄山白云宫道教音乐介绍 | 第23-44页 |
第一节 全真道教音乐及其构成 | 第23-27页 |
一、全真道乐由来及发展 | 第23页 |
二、全真道乐的演唱形式 | 第23-24页 |
三、全真道乐的法器音乐 | 第24-27页 |
第二节 峄山白云宫玄门早晚课诵科仪音乐 | 第27-29页 |
一、玄门课诵科仪音乐的由来及发展 | 第27页 |
二、目前峄山白云宫玄门早晚课诵科仪音乐 | 第27-29页 |
第三节 峄山白云宫三圣阁开光法会及其音乐 | 第29-44页 |
一、背景简介 | 第29页 |
二、三圣阁开光科仪的结构 | 第29-31页 |
三、三圣阁开光科仪及其音乐程序 | 第31-44页 |
第三章 峄山道乐与全真正韵音乐形态比较之分析 | 第44-63页 |
第一节 经韵曲形态异同之研究 | 第44-56页 |
一、音阶、音列与音域 | 第45-46页 |
二、旋律形态 | 第46-49页 |
三、节奏形态 | 第49-51页 |
四、结构形态 | 第51-56页 |
第二节 峄山道乐器乐曲牌 | 第56-63页 |
一、板式、节奏 | 第57-58页 |
二、宫调问题 | 第58页 |
三、旋律形态 | 第58-63页 |
第四章 峄山白云宫道教音乐的交融、传承与发展 | 第63-67页 |
第一节 峄山道教音乐与其他音乐类型的相互交融 | 第64-66页 |
一、峄山道乐与民间鼓吹乐 | 第64页 |
二、峄山道乐与地方戏曲音乐 | 第64-65页 |
三、峄山道乐与佛教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峄山白云宫道教音乐的现状及传承与发展 | 第66-67页 |
一、现状 | 第66页 |
二、传承与发展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一 全真正韵部分曲谱 | 第71-75页 |
附录二 峄山道乐部分曲谱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