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1.6.1 可能的创新 | 第16页 |
1.6.2 可能的不足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供应链金融 | 第17页 |
2.1.2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 第17页 |
2.1.3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页 |
2.2.2 供应链管理理论 | 第18页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8-19页 |
2.2.4 信贷配给理论 | 第19-20页 |
3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分析 | 第20-28页 |
3.1 供应链金融主要融资模式 | 第20-23页 |
3.1.1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 | 第20-21页 |
3.1.2 存货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 | 第21页 |
3.1.3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 第21-23页 |
3.2 供应链金融主体分析 | 第23-24页 |
3.2.1 融资企业 | 第23页 |
3.2.2 核心企业 | 第23页 |
3.2.3 银行 | 第23-24页 |
3.2.4 物流企业 | 第24页 |
3.3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成因及其特征 | 第24-28页 |
3.3.1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成因 | 第24-26页 |
3.3.2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特征 | 第26-28页 |
4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 | 第28-32页 |
4.1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选择 | 第28-30页 |
4.1.1 传统的评级方法 | 第28页 |
4.1.2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 第28-29页 |
4.1.3 Logistic模型的适用性及其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4.2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0-32页 |
5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 | 第32-42页 |
5.1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 第32页 |
5.1.1 样本选取 | 第32页 |
5.1.2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5.2 主成分分析 | 第32-36页 |
5.3 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 第36-38页 |
5.4 模型检验 | 第38页 |
5.5 结论与建议 | 第38-42页 |
5.5.1 结论 | 第38-39页 |
5.5.2 防范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建议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4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