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6页 |
1.1 问题提出与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3.1 大学生政治信仰 | 第9-10页 |
1.3.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 第10-11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4.1 关于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 | 第12-13页 |
1.4.2 关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影响研究 | 第14-15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研究 | 第16-20页 |
2.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历时性变化和当代发展 | 第16页 |
2.2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与表现 | 第16-18页 |
2.2.1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 | 第16-17页 |
2.2.2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 第17-18页 |
2.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现实影响及其检视 | 第18-20页 |
2.3.1 消解主流意识形态 | 第18-19页 |
2.3.2 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 第19页 |
2.3.3 历史虚无主义抹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消解文化认同 | 第19页 |
2.3.4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群体具有消极影响 | 第19-20页 |
3 历史虚无主义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关系研究 | 第20-24页 |
3.1 历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 | 第20-21页 |
3.1.1 历史观的类型和作用 | 第20页 |
3.1.2 历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关系 | 第20-21页 |
3.2 政治信仰的结构与功能 | 第21-22页 |
3.2.1 政治信仰的结构 | 第21页 |
3.2.2 政治信仰的功能 | 第21-22页 |
3.3 历史虚无主义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关系 | 第22-24页 |
4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影响的现状分析 | 第24-35页 |
4.1 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问卷调查 | 第24-25页 |
4.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内容设计 | 第24页 |
4.1.2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 第24-25页 |
4.2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影响的现状分析 | 第25-31页 |
4.2.1 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描述 | 第25-28页 |
4.2.2 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特征分析 | 第28-29页 |
4.2.3 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认识的现状描述 | 第29-31页 |
4.3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影响的问题判断和理性检视 | 第31-35页 |
4.3.1 政治信仰存在模糊化 | 第31-32页 |
4.3.2 对党的的认识趋向功利化 | 第32-33页 |
4.3.3 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产生误解 | 第33-35页 |
5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影响的因素分析 | 第35-39页 |
5.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迷惑性和渗透性 | 第35-36页 |
5.2 大学生自身内在的认知缺陷 | 第36-37页 |
5.2.1 大学生主体认知的模糊性 | 第36页 |
5.2.2 大学生主体认知的情绪性 | 第36-37页 |
5.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不足 | 第37页 |
5.4 网络媒体的传播作用 | 第37-39页 |
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若干对策思考 | 第39-45页 |
6.1 基于系统论角度思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应对策略 | 第39-42页 |
6.1.1 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原则——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整体脉络 | 第39-40页 |
6.1.2 系统的联系性原则——加强政治文化环境建设 | 第40-41页 |
6.1.3 系统的最优化原则——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 第41-42页 |
6.2 基于群体心理角度思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应对策略 | 第42-45页 |
6.2.1 加强个体自我意识培育 | 第43页 |
6.2.2 发挥个体的引领作用和群体的互激作用 | 第43-44页 |
6.2.3 发挥网络群体的导向作用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调查问卷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介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