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引言 | 第13-33页 |
1.1 纤维素概述 | 第13-15页 |
1.1.1 纤维素资源简介 | 第13页 |
1.1.2 纤维素结构和组成 | 第13-15页 |
1.1.3 纤维素的降解 | 第15页 |
1.2 纤维素酶简介 | 第15-30页 |
1.2.1 纤维素酶定义与组成 | 第15-17页 |
1.2.2 纤维素酶来源与分类 | 第17-19页 |
1.2.3 嗜冷、嗜常温和嗜热纤维素酶之间的差异 | 第19页 |
1.2.4 纤维素酶结构 | 第19-23页 |
1.2.5 纤维素酶的降解机制 | 第23-26页 |
1.2.6 影响纤维素酶活的因素 | 第26-27页 |
1.2.7 纤维素酶应用 | 第27-30页 |
1.2.8 纤维素酶的生产现状 | 第30页 |
1.3 降解复合系降解纤维素 | 第30-31页 |
1.3.1 降解纤维素的主要菌种 | 第30-31页 |
1.3.2 混合菌株降解纤维素 | 第31页 |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31-33页 |
2 实验材料 | 第33-35页 |
2.1 试验样品 | 第33页 |
2.2 主要实验药品 | 第33页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3页 |
2.4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2.5 培养基配方 | 第33-34页 |
2.6 引物 | 第34-3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5-42页 |
3.1 常温纤维素降解细菌分离、筛选及鉴定 | 第35-37页 |
3.1.1 土样富集 | 第35页 |
3.1.2 菌悬液的制备 | 第35页 |
3.1.3 菌株初筛 | 第35页 |
3.1.4 菌株复筛 | 第35页 |
3.1.5 菌种保藏 | 第35页 |
3.1.6 菌种测序 | 第35-37页 |
3.1.7 菌种鉴定 | 第37页 |
3.2 低温纤维素降解细菌分离、筛选及鉴定 | 第37-38页 |
3.2.1 土样富集 | 第37页 |
3.2.2 菌悬液的制备 | 第37页 |
3.2.3 菌株初筛 | 第37页 |
3.2.4 菌株复筛 | 第37页 |
3.2.5 菌种保藏 | 第37-38页 |
3.2.6 菌种测序 | 第38页 |
3.2.7 菌种鉴定 | 第38页 |
3.3 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 第38-39页 |
3.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8页 |
3.3.2 酶活测定 | 第38-39页 |
3.4 常温细菌降解复合系构建及其降解滤纸研究 | 第39-41页 |
3.4.1 拮抗实验 | 第39-40页 |
3.4.2 单独菌株在滤纸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 第40页 |
3.4.3 单独菌株的滤纸酶活性的测定 | 第40页 |
3.4.4 降解复合系的构建 | 第40页 |
3.4.5 降解复合系的滤纸酶活测定 | 第40页 |
3.4.6 降解复合系的细菌生长情况 | 第40页 |
3.4.7 常温降解复合系的滤纸降解失重 | 第40-41页 |
3.5 低温细菌降解复合系构建及其降解滤纸研究 | 第41-42页 |
3.5.1 拮抗实验 | 第41页 |
3.5.2 单独菌株在滤纸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 第41页 |
3.5.3 单独菌株的滤纸酶活性的测定 | 第41页 |
3.5.4 降解复合系构建 | 第41页 |
3.5.5 降解复合系滤纸酶活测定 | 第41页 |
3.5.6 降解复合系生长情况 | 第41页 |
3.5.7 低温细菌降解复合系滤纸降解失重 | 第41-4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2-71页 |
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2页 |
4.2 常温纤维素降解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和酶活测定 | 第42-48页 |
4.2.1 菌株的种属鉴定 | 第42-43页 |
4.2.2 16SrDNA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及其来源菌株的初步分类 | 第43-47页 |
4.2.3 常温细菌菌株以三种不同碳源为底物的酶活性 | 第47-48页 |
4.3 常温细菌降解复合系的构建及其降解滤纸研究 | 第48-56页 |
4.3.1 降解复合系所用单菌株菌种鉴定 | 第49页 |
4.3.2 降解复合系所用单菌株在滤纸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 第49-50页 |
4.3.3 降解复合系所用单菌株滤纸酶活性的测定 | 第50-51页 |
4.3.4 降解复合系在滤纸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 第51-52页 |
4.3.5 降解复合系滤纸酶活性测定 | 第52-55页 |
4.3.6 常温细菌高滤纸酶活性降解复合系与其单菌株酶活性比较 | 第55页 |
4.3.7 常温细菌降解复合系滤纸降情况研究 | 第55-56页 |
4.4 低温纤维素降解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和酶活性测定 | 第56-62页 |
4.4.1 菌株的种属鉴定 | 第57页 |
4.4.2 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及其来源菌株的初步分类 | 第57-61页 |
4.4.3 可利用不同碳源的低温细菌菌株自身底物的酶活性测定 | 第61-62页 |
4.5 低温纤维素降解降解复合系的构建及其降解滤纸研究 | 第62-71页 |
4.5.1 降解复合系所用单菌株菌种鉴定 | 第63页 |
4.5.2 降解复合系所用单菌株在滤纸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 第63-64页 |
4.5.3 降解复合系所用单菌株滤纸酶活性的测定 | 第64-66页 |
4.5.4 降解复合系在滤纸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 第66页 |
4.5.5 降解复合系滤纸酶活性测定 | 第66-69页 |
4.5.6 低温细菌高滤纸酶活性降解复合系与其单菌株酶活性比较 | 第69页 |
4.5.7 降解复合系滤纸降情况研究 | 第69-71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71-75页 |
5.1 讨论 | 第71-73页 |
5.1.1 可利用三种不同碳源的常温、低温细菌的类群 | 第71页 |
5.1.2 降解复合系成员的纤维素酶活性 | 第71-72页 |
5.1.3 常温和低温降解滤纸细菌降解复合系 | 第72-73页 |
5.2 结论 | 第73-75页 |
5.2.1 纤维素降解细菌 | 第73-74页 |
5.2.2 滤纸降解降解复合系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