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研究的结构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 | 第14-15页 |
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述及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2.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 第15-17页 |
2.1.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分类 | 第15-17页 |
2.1.2 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业务的重要性 | 第17页 |
2.2 境外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2.2.1 美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2.2.2 中国香港地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2.2.3 瑞士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 第19页 |
2.3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2.4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4.1 “宏观环境分析(PEST)”理论 | 第20-21页 |
2.4.2 “竞争分析”理论 | 第21页 |
2.4.3 “SWOT分析”理论 | 第21-23页 |
3 中国建设银行Z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及营销环境分析 | 第23-32页 |
3.1 中国建设银行Z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 | 第23-24页 |
3.2 宏观环境分析(PEST) | 第24-28页 |
3.2.1 政治与法律因素分析 | 第25页 |
3.2.2 经济因素分析 | 第25-27页 |
3.2.3 社会与文化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3.2.4 技术因素分析 | 第28页 |
3.3 个人理财产品竞争环境分析 | 第28-32页 |
3.3.1 现有市场竞争程度 | 第28-29页 |
3.3.2 买方的议价能力 | 第29-30页 |
3.3.3 卖方的议价能力 | 第30页 |
3.3.4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第30页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第30-32页 |
4 中国建设银行Z分行个人理财产品调查分析 | 第32-42页 |
4.1 客户基本信息统计(年龄、学历、收入和职业) | 第32-35页 |
4.1.1 被调研者的年龄分布 | 第32页 |
4.1.2 被调查者的学历情况 | 第32-33页 |
4.1.3 被调查者的职位情况 | 第33-34页 |
4.1.4 被调查者的家庭年收入水平情况 | 第34-35页 |
4.2 投资者理财能力情况调查统计 | 第35-36页 |
4.2.1 被调查者理财的主要动机 | 第35页 |
4.2.2 被调查者购买理财的决定因素 | 第35-36页 |
4.2.3 被调者了解理财产品信息的渠道 | 第36页 |
4.3 对建设银行理财产品的反馈信息 | 第36-42页 |
4.3.1 个人理财产品开发和设计方面的统计 | 第37-39页 |
4.3.2 建行个人理财产品品牌宣传的调查统计 | 第39-40页 |
4.3.3 客户对个人理财产品服务满意度调查 | 第40-41页 |
4.3.4 未来理财产品营销和交易渠道统计 | 第41-42页 |
5 中国建设银行Z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SWOT分析 | 第42-45页 |
5.1 优势分析 | 第42页 |
5.2 劣势分析 | 第42-43页 |
5.3 机会分析 | 第43页 |
5.4 威胁分析 | 第43-45页 |
6 中国建设银行Z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及对策 | 第45-52页 |
6.1 中国建设银行Z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 第45-47页 |
6.1.1 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策略 | 第45页 |
6.1.2 个人理财产品服务创新策略 | 第45-46页 |
6.1.3 个人理财产品渠道创新策略 | 第46页 |
6.1.4 个人理财人才创新策略 | 第46页 |
6.1.5 深化细分理财产品市场策略 | 第46-47页 |
6.2 中国建设银行Z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 第47-52页 |
6.2.1 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合规性建设和信息披露机制 | 第47-48页 |
6.2.2 客户评估规范化和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 第48-49页 |
6.2.3 提升专业人员素质,培养专业化的个人理财业务团队 | 第49-50页 |
6.2.4 加强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暴露后的应对措施针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A: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调查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