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车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开发与测试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汽车动力转向系统概述 | 第11-13页 |
1.1.1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 第11-12页 |
1.1.2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 第12-13页 |
1.2 电动助力转向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5-23页 |
2.1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 | 第15-16页 |
2.2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类型 | 第16-17页 |
2.3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关键部件及工作原理 | 第17-23页 |
2.3.1 助力电动机 | 第17-18页 |
2.3.2 扭矩传感器 | 第18-19页 |
2.3.3 减速机构 | 第19-20页 |
2.3.4 电子控制单元 | 第20-23页 |
第3章 EPS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第23-33页 |
3.1 EPS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第23-27页 |
3.1.1 转向系统的力学模型 | 第23-24页 |
3.1.2 助力电动机的模型 | 第24-25页 |
3.1.3 车辆二自由度模型 | 第25-26页 |
3.1.4 线性轮胎模型 | 第26-27页 |
3.2 EPS系统状态方程 | 第27页 |
3.3 转向系统零件选型和计算 | 第27-30页 |
3.3.1 转向系统设计任务书 | 第27-28页 |
3.3.2 系统零件选型 | 第28-30页 |
3.4 整车模型的验证 | 第30-31页 |
3.4.1 转向力试验验证 | 第30页 |
3.4.2 双移线试验验证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EPS系统软硬件功能 | 第33-41页 |
4.1 EPS硬件 | 第33-35页 |
4.1.1 EPS硬件概述 | 第33-34页 |
4.1.2 EPS控制系统信号 | 第34-35页 |
4.2 EPS软件功能 | 第35-39页 |
4.2.1 基本助力控制算法 | 第36-37页 |
4.2.2 电动机惯量、阻尼和摩擦补偿控制算法 | 第37-38页 |
4.2.3 回正控制算法 | 第38-39页 |
4.2.4 最大电流控制算法 | 第39页 |
4.3 诊断系统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EPS硬件在环试验台架测试 | 第41-51页 |
5.1 EPS硬件在环真平台的搭建 | 第41-46页 |
5.1.1 硬件在环仿真简介 | 第41页 |
5.1.2 EPS硬件在环仿真台架组成 | 第41-42页 |
5.1.3 EPS硬件在环仿真平台测试流程 | 第42-43页 |
5.1.4 试验台界面及控制软件 | 第43-46页 |
5.2 EPS硬件在环功能测试试验结果 | 第46-50页 |
5.2.1 基本助力控制试验 | 第46页 |
5.2.2 电动机惯量、阻尼和摩擦补偿控制试验 | 第46-49页 |
5.2.3 回正控制试验 | 第49页 |
5.2.4 最大电流控制试验 | 第49-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转向系统整车调校和主客观评价试验 | 第51-65页 |
6.1 整车调校 | 第51-55页 |
6.1.1 调校过程及工况 | 第51-52页 |
6.1.2 基本助力功能调校 | 第52-53页 |
6.1.3 补偿控制功能调校 | 第53-55页 |
6.1.4 回正控制功能调校 | 第55页 |
6.2 客观性能试验 | 第55-58页 |
6.2.1 原地转向助力试验 | 第56页 |
6.2.2 低速转向助力试验 | 第56-57页 |
6.2.3 中心区域性能试验 | 第57页 |
6.2.4 快速转向助力性能试验 | 第57-58页 |
6.2.5 回正性能试验 | 第58页 |
6.3 主观评价试验 | 第58-63页 |
6.3.1 评分规则 | 第59页 |
6.3.2 评价工况及场地 | 第59-61页 |
6.3.3 主观评价注意事项 | 第61页 |
6.3.4 主观评价结果 | 第61-6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9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65-66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A:文中用到的符号含义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