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 戏杀罪的源起 | 第15-22页 |
2.1 概述 | 第15-18页 |
2.1.1 "戏"的含义 | 第15-16页 |
2.1.2 "杀"的界定 | 第16-17页 |
2.1.3 "戏杀"的一般界定 | 第17-18页 |
2.2 秦律中戏杀罪的萌芽 | 第18页 |
2.3 两汉时期戏杀罪的初步确立 | 第18-22页 |
2.3.1 实体规范 | 第19-20页 |
2.3.2 程序规范 | 第20-22页 |
3. 戏杀罪的演变与罪名的确定 | 第22-39页 |
3.1 晋律之演变 | 第22-25页 |
3.1.1 张斐对"戏"的定义 | 第22-23页 |
3.1.2 "戏"之客观法定情节 | 第23-25页 |
3.2 唐律之确定 | 第25-36页 |
3.2.1 唐律对"戏"的定义 | 第26-27页 |
3.2.2 唐律对"杀"及"戏"与"杀"因果关系的规定 | 第27-28页 |
3.2.3 唐律戏杀罪的相关规定 | 第28-34页 |
3.2.4 唐律戏杀罪的司法实践 | 第34-36页 |
3.3 宋元律对唐律戏杀的因袭 | 第36-39页 |
4. 戏杀罪名的迁延与消亡 | 第39-51页 |
4.1 明清律之迁延 | 第39-48页 |
4.1.1 明清律对"戏"的定义 | 第39-41页 |
4.1.2 明清律对"杀"及"戏"与"杀"因果关系的规定 | 第41-42页 |
4.1.3 明清律戏杀罪的相关规定 | 第42-46页 |
4.1.4 清律戏杀罪的司法实践 | 第46-48页 |
4.2 清末之变化与消亡 | 第48-51页 |
4.2.1 虚拟死罪改革中戏杀罪的变化 | 第48-49页 |
4.2.2 《大清新刑律》中戏杀罪名的消亡 | 第49-51页 |
5. 戏杀罪流变各阶段的主要特征与基本规律 | 第51-59页 |
5.1 汉律与唐律特征比较 | 第51-52页 |
5.2 唐律与元律特征比较 | 第52-54页 |
5.3 唐律与清律特征比较 | 第54-55页 |
5.4 戏杀罪流变的基本规律 | 第55-59页 |
5.4.1 客观归罪主义不断加强 | 第55-56页 |
5.4.2 量刑逐步加重 | 第56-57页 |
5.4.3 审查、审判与审结权限的分离 | 第57-59页 |
6. 戏杀罪的立法特色与文化成因 | 第59-68页 |
6.1 立法特色 | 第59-62页 |
6.1.1 戏杀罪中的主观过错标准与客观归罪原则 | 第59-60页 |
6.1.2 戏杀罪中的概念思维与类型思维 | 第60-61页 |
6.1.3 戏杀罪中的中国情境法与西方刑法中的违法阻却事由 | 第61-62页 |
6.2 文化成因 | 第62-68页 |
6.2.1 天道观 | 第62-63页 |
6.2.2 王道观 | 第63-65页 |
6.2.3 孝道观 | 第65-66页 |
6.2.4 公道观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