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

论司法公信的实现--以法律话语与意识形态的融通为视野

中文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2页
引言第17-35页
    一、选题背景第17-24页
        (一)司法的内涵与功能第17-19页
        (二)司法公信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法律意义第19-24页
    二、选题意义第24-28页
        (一)司法公信在我国政治话语体系中的地位提升第24-26页
        (二)我国的司法公信力有待于提升第26页
        (三)法律话语与意识形态的融通是实现司法公信的关键第26-27页
        (四)研究视角的选取第27-28页
    三、研究现状第28-31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28-29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29-31页
    四、研究思路第31-32页
    五、研究方法第32页
        (一)历史研究法第32页
        (二)文献研究法第32页
        (三)个案研究法第32页
        (四)调查研究法第32页
    六、核心观点第32-33页
    七、逻辑结构第33-35页
第一章 司法公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以民意与司法的冲突为切入点第35-55页
    一、民意与司法的冲突是由于民意的偏颇和不理性吗?第36-43页
        (一)民意的评判视角——道德话语第38-40页
        (二)民意的评判依据——集体意识第40-42页
        (三)民意的评判对象——意识形态第42-43页
    二、司法公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意识形态与法律话语的功能错位第43-55页
        (一)意识形态的司法越界——法律话语进退失据第45-47页
        (二)司法公信的缺失后果——防卫型司法·非司法性救济第47-52页
        (三)司法过程的政治反馈——顺应民意·政治维稳第52-55页
第二章 法律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内涵界定与融通路径第55-77页
    一、法律话语的理论界定与自我确认第56-64页
        (一)法律话语的内涵第56-58页
        (二)法律话语的特征——以政治话语为参照第58-60页
        (三)经验存在·话语表达:政治与法律·政治话语与法律话语第60-62页
        (四)我国法律话语中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因素第62-64页
    二、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与话语变迁第64-70页
        (一)意识形态的理论渊源与政治属性第64-66页
        (二)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载体第66-68页
        (三)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第68-70页
    三、意识形态与法律话语的司法融合第70-77页
        (一)法的创制第71-73页
        (二)司法政策第73-74页
        (三)司法衡量第74-75页
        (四)司法调解第75-77页
第三章 革命意识形态视域下的司法政治化改革第77-91页
    一、革命根据地的司法改革:群众路线的司法呈现第79-84页
        (一)法律话语的多元性与随顺性第79-83页
        (二)司法公信消弭于政治信任第83-84页
    二、建国初期的司法改革:人民司法的政治属性第84-91页
        (一)法律话语的专业化建设第85-87页
        (二)法律工具主义倾向第87-91页
第四章 改革意识形态视域下的司法专业化改革第91-109页
    一、法律话语主导的司法专业化改革第92-96页
        (一)司法制度的重建:党对司法工作领导方式的改进第93-94页
        (二)司法机制改革:审判方式改革第94-95页
        (三)司法制度改革: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第95-96页
    二、以“司法”和“法院”为中心引发的新问题第96-100页
        (一)案多人少第96-97页
        (二)司法程序的封闭导致公众参与不畅第97-99页
        (三)律法中心主义第99-100页
    三、司法改革的政治转向:化解矛盾的“和谐司法”第100-103页
        (一)政治意识形态的调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个至上第100-101页
        (二)司法政策的调整:和谐司法·宽严相济·司法为民·注重调解第101-103页
    四、对司法改革政治转向的法理解读第103-109页
        (一)“去政治化”的理论误区:司法政治化与司法政治性的混淆第103-105页
        (二)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宰制第105-109页
第五章 司法公信·意识形态·民意的融通——以法律话语为媒介第109-125页
    一、司法公信的政治功能——意识形态与社会话语的法律融通第110-116页
        (一)社会话语的兴起第110-111页
        (二)政治诉求的法律表达——以新兴权利诉讼为例第111-114页
        (三)司法公信的政治功能第114-116页
    二、党的领导与司法权威的统一第116-120页
        (一)党法关系与党政关系第116-119页
        (二)司法独立的政治内涵第119-120页
    三、司法权威与本土传统的融合第120-125页
        (一)司法权威与本土传统的紧张第120-122页
        (二)司法程序应进行必要的政治衡量第122-125页
第六章 司法公信实现的理论范式与必要条件第125-145页
    一、法律系统的独立性、封闭性和自治性:卢曼的法律演化理论第127-133页
        (一)从理论层面考察司法过程的演化史第127-130页
        (二)司法过程与政治系统的关联媒介:反抗与法律的自我调整第130-133页
    二、政治系统与司法过程的结构性联系:司法改革的政治保障第133-139页
        (一)政治规划有助于司法权威的树立第135-136页
        (二)政治权力为司法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第136-138页
        (三)司法政策呈现出微观面相:从“司法为民”到“司法感受”第138-139页
    三、实现司法公信的必要条件第139-145页
        (一)审判独立第139-140页
        (二)司法中立第140-141页
        (三)司法公正第141页
        (四)司法公开第141-142页
        (五)司法廉洁第142-143页
        (六)司法效率第143-145页
结语第145-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61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二西东部萨Ⅱ组至葡Ⅱ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下一篇:回注水二次污染机制及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