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器开发及其标定技术 | 第12-17页 |
1.1.1 整车控制器的V流程开发方式 | 第13-14页 |
1.1.2 整车控制器标定技术 | 第14-17页 |
1.2 车用电控系统标定工具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1 国外标定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国内标定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3 整车控制器标定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第2章 PHEV动力系统建模 | 第24-40页 |
2.1 动力总成构型 | 第24-26页 |
2.2 PHEV正向仿真平台 | 第26-39页 |
2.2.1 关键部件建模理论分析 | 第27-34页 |
2.2.1.1 驾驶员模型 | 第27-28页 |
2.2.1.2 发动机模型 | 第28-30页 |
2.2.1.3 电机模型 | 第30-32页 |
2.2.1.4 动力电池模型 | 第32-33页 |
2.2.1.5 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33-34页 |
2.2.2 仿真平台的搭建 | 第34-35页 |
2.2.3 模型精度研究 | 第35-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基于整车能量管理策略分析的标定因子研究 | 第40-70页 |
3.1 常用的整车能量管理策略 | 第40-43页 |
3.1.1 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 | 第40-41页 |
3.1.2 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能量管理策略 | 第41-42页 |
3.1.3 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能量管理策略 | 第42-43页 |
3.2 基于规则的PHEV整车能量管理策略 | 第43-61页 |
3.2.1 驾驶员需求转矩的确定 | 第43-44页 |
3.2.2 发动机最优工作区间的控制 | 第44-52页 |
3.2.2.1 最优工作区间的确定方法 | 第44-47页 |
3.2.2.2 发动机最优工作区间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 第47-52页 |
3.2.3 运行模式切换控制 | 第52-56页 |
3.2.3.1 驱动模式分析 | 第52-54页 |
3.2.3.2 模式切换规则 | 第54-56页 |
3.2.4 转矩分配控制 | 第56-61页 |
3.3 标定参数及其可行域的确定 | 第61-68页 |
3.3.1 标定参数的提取及分类 | 第61-62页 |
3.3.2 标定参数的可行域研究 | 第62-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标定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 第70-96页 |
4.1 标定响应的确定 | 第70-75页 |
4.1.1 动力性评价指标 | 第70-71页 |
4.1.2 经济性评价指标 | 第71-75页 |
4.1.2.1 欧盟PHEV能耗测试法规 | 第72页 |
4.1.2.2 美国PHEV能耗测试标准 | 第72-73页 |
4.1.2.3 中国PHEV能耗测试标准 | 第73-74页 |
4.1.2.4 本文PHEV能耗测试评价方法 | 第74-75页 |
4.2 考虑PHEV能耗的参数敏度性分析 | 第75-94页 |
4.2.1 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75-80页 |
4.2.1.1 基于方差的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76-78页 |
4.2.1.2 基于蒙特卡洛估计的敏感性指标计算 | 第78-80页 |
4.2.2 标定参数敏感性分析的代理模型 | 第80-92页 |
4.2.2.1 初始样本点的设计 | 第80-88页 |
4.2.2.2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代理模型构建 | 第88-92页 |
4.2.3 标定参数敏感度计算 | 第92-9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5章 参数的标定路径研究 | 第96-104页 |
5.1 参数标定路线图 | 第96-99页 |
5.2 基于标定路径的最优组合探索 | 第99-102页 |
5.2.1 局部敏感置信区间 | 第99-101页 |
5.2.2 全局最优组合 | 第101-10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6章 行驶工况对VCU标定的影响及工况适应性标定 | 第104-132页 |
6.1 不同工况下参数标定的差异性 | 第104-116页 |
6.1.1 日本JC08循环工况 | 第105-110页 |
6.1.2 美国FTP-75循环工况 | 第110-116页 |
6.2 标准工况下标定结果的适用性 | 第116-117页 |
6.3 工况适应性标定平台子模块 | 第117-124页 |
6.3.1 整车性能评价模块 | 第117-119页 |
6.3.2 工况设定模块 | 第119页 |
6.3.3 参数提取及可行域设定模块 | 第119-120页 |
6.3.4 试验设计模块 | 第120-121页 |
6.3.5 代理模型构建模块 | 第121-122页 |
6.3.6 参数敏感性分析模块 | 第122-123页 |
6.3.7 后处理模块 | 第123-124页 |
6.4 适应性标定平台的搭建 | 第124-128页 |
6.5 VCU工况适应性标定平台的优点 | 第128-12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9-132页 |
第7章 基于转鼓试验的VCU标定方法验证 | 第132-140页 |
7.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132-134页 |
7.2 试验验证 | 第134-138页 |
7.3 本章小节 | 第138-140页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40-144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40-141页 |
8.2 论文创新点 | 第141-142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0-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150页 |
学术论文成果 | 第150页 |
专利成果 | 第150-151页 |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51-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