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动因及推进策略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论文内容和结构 | 第18-21页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9-21页 |
2 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1-36页 |
2.1 理论综述 | 第21-25页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2.1.2 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24-25页 |
2.2 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 | 第25-28页 |
2.2.1 政府推进机构初步形成 | 第25-26页 |
2.2.2 各地支持政策陆续出台 | 第26页 |
2.2.3 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建立 | 第26-27页 |
2.2.4 试点示范城市初显成效 | 第27-28页 |
2.3 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2.3.1 现阶段建造成本偏高 | 第28-29页 |
2.3.2 施工中存在质量问题 | 第29页 |
2.3.3 市场主体参与热情不高 | 第29-30页 |
2.4 产生问题的原因 | 第30-35页 |
2.4.1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 第31-32页 |
2.4.2 技术支撑不够完善 | 第32-33页 |
2.4.3 监管机制有所缺失 | 第33-34页 |
2.4.4 市场主体能力薄弱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国内外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 第36-44页 |
3.1 国内外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发展的经验 | 第36-40页 |
3.1.1 日本 | 第36-37页 |
3.1.2 美国 | 第37-39页 |
3.1.3 香港 | 第39-40页 |
3.2 国内外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启示 | 第40-43页 |
3.2.1 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 | 第40-41页 |
3.2.2 制定完善的法规政策 | 第41-42页 |
3.2.3 建立强大的技术支撑 | 第42-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发展动因分析 | 第44-65页 |
4.1 动因的识别 | 第44-46页 |
4.1.1 驱动环境分析 | 第44-45页 |
4.1.2 驱动主体分析 | 第45-46页 |
4.2 动因的分析 | 第46-50页 |
4.2.1 政府政策 | 第47页 |
4.2.2 开发商供应 | 第47-48页 |
4.2.3 消费者需求 | 第48-49页 |
4.2.4 技术进步 | 第49-50页 |
4.3 基于SEM的动因实证分析 | 第50-63页 |
4.3.1 假设与模型建立 | 第50-53页 |
4.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53-58页 |
4.3.3 模型评价与检验 | 第58-61页 |
4.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推进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发展的策略 | 第65-77页 |
5.1 政策支持方面 | 第65-68页 |
5.1.1 金融支持政策 | 第65-66页 |
5.1.2 税收优惠政策 | 第66-67页 |
5.1.3 土地保障政策 | 第67-68页 |
5.2 技术支撑方面 | 第68-73页 |
5.2.1 健全标准规范体系 | 第68-69页 |
5.2.2 优化部品部件生产 | 第69-70页 |
5.2.3 推进建筑全装修 | 第70-71页 |
5.2.4 加强信息化管理 | 第71-73页 |
5.3 市场推动方面 | 第73-76页 |
5.3.1 加强市场监督管理 | 第73-75页 |
5.3.2 提升市场主体能力 | 第75-76页 |
5.3.3 提高市场认可程度 | 第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77页 |
6.2 论文的局限性和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A | 第83-8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