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我国城市街区制住区设计策略研究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2-24页
    1.1 课题的提出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内容第13-14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6-18页
        1.3.1 城市住区第16-17页
        1.3.2 居住小区第17页
        1.3.3 封闭式小区第17页
        1.3.4 开放性住区第17页
        1.3.5 街区制住区第17-18页
    1.4 研究现状第18-21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1页
    1.5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第21-24页
        1.5.1 文献研究法第21页
        1.5.2 案例研究第21-22页
        1.5.3 对比分析第22页
        1.5.4 跨学科理论研究第22页
        1.5.5 研究的框架第22-24页
2 街区制住区模式的提出与分类第24-58页
    2.1 我国"封闭式小区"模式的问题第24-38页
        2.1.1 封闭式小区的主要特征第24-29页
        2.1.2 封闭式小区引发的问题第29-32页
        2.1.3 封闭式小区产生的原因第32-38页
    2.2 街区制住区模式的理论借鉴第38-46页
        2.2.1 "现代功能主义"住区模式的反思第38-39页
        2.2.2 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第39-41页
        2.2.3 "新城市主义"第41页
        2.2.4 "精明增长"理论第41-42页
        2.2.5 鲍赞巴克的"开放街区"理论第42-46页
    2.3 城市街区制住区的内涵第46-48页
        2.3.1 功能混合的空间布局第46-47页
        2.3.2 尺度适宜的街区规模第47页
        2.3.3 活力有序的公共空间第47页
        2.3.4 丰富多样的住区建筑第47-48页
    2.4 城市街区制住区的设计原则第48-50页
        2.4.1 系统性原则第48页
        2.4.2 混合性原则第48-49页
        2.4.3 适应性原则第49页
        2.4.4 开放性原则第49-50页
        2.4.5 多样性原则第50页
    2.5 城市街区制住区的分类第50-57页
        2.5.1 按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分类第51-52页
        2.5.2 按开放程度不同分类第52-55页
        2.5.3 按建筑布局形式分类第55-57页
    2.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3 功能混合的策略第58-70页
    3.1 土地功能的混合第58-62页
        3.1.1 土地混合功能综合开发第58-59页
        3.1.2 功能配比、适度混合第59-60页
        3.1.3 依托区域功能进行调节第60-62页
    3.2 "小同大异"的混居模式第62-65页
        3.2.1 大范围异质化混居第63-64页
        3.2.2 小范围同质化聚居第64-65页
    3.3 建筑功能的混合第65-69页
        3.3.1 横向组合第65-66页
        3.3.2 竖向叠加第66-69页
    3.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4 街区规模尺度的控制第70-86页
    4.1 道路交通的要求第70-75页
        4.1.1 合理的道路级配第70-73页
        4.1.2 增强街区道路网密度第73-75页
    4.2 商业利益的要求第75-79页
        4.2.1 增加土地开发效益第75-77页
        4.2.2 增加临街界面长度第77-78页
        4.2.3 增加街道交叉口数量第78-79页
    4.3 促进交往的要求第79-81页
        4.3.1 认知能力对尺度的控制第79-80页
        4.3.2 街道空间对尺度的控制第80-81页
    4.4 小尺度开发的策略第81-83页
        4.4.1 地块出让前进行小尺度分割第82页
        4.4.2 小尺度地块协同开发第82-83页
        4.4.3 小尺度地块开发的多样性策略第83页
    4.5 本章小结第83-86页
5 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第86-104页
    5.1 活力有序的住区公共空间营造第86-98页
        5.1.1 规模等级-多层级公共空间设计第86-90页
        5.1.2 开放层次-有序的公共空间设计第90-92页
        5.1.3 空间形态-"点、线、面"公共空间设计第92-98页
    5.2 开放包容的住区公共空间营造第98-101页
        5.2.1 道路系统的开放第98-99页
        5.2.2 绿地公园的开放第99-101页
        5.2.3 空间的适度开放第101页
    5.3 住区公共空间中心的营造第101-102页
        5.3.1 多功能复合第101-102页
        5.3.3 可达性第102页
    5.4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6 街区建筑多样化设计第104-120页
    6.1 多样化的前提条件第104-107页
        6.1.1 混合的功能第104页
        6.1.2 不同的开发商第104-105页
        6.1.3 多样化的人群第105页
        6.1.4 建筑师协调制第105-107页
    6.2 街区布局形式的多样化设计第107-113页
        6.2.1 点群式的多样化设计第107-109页
        6.2.2 行列式的多样化设计第109-110页
        6.2.3 围合式的多样化设计第110-113页
        6.2.4 混合式的多样化设计第113页
    6.3 套型平面设计的多样化第113-116页
        6.3.1 设计"nLDK+X"户型第114-115页
        6.3.2 "自由分隔平面"第115-116页
        6.3.3 不同的建筑设计团队第116页
    6.4 立面设计的多样统一第116-119页
        6.4.1 建筑立面轮廓的连续第116-117页
        6.4.2 建筑材质和颜色的多样统一第117页
        6.4.3 建筑底层尺度的连续统一第117-118页
        6.4.4 建筑形式的多样统一第118-119页
    6.5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结论和展望第120-124页
    本文结论第120-121页
    创新点和不足第121-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8页
作者简历第128-131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车轮直径测量的研究
下一篇:装配式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动因及推进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