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 时代发展的要求 | 第9页 |
2.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 | 第9-10页 |
(二) 参与式教学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 国外学者对参与式教学研究的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内学者对参与式教学研究的现状 | 第11-13页 |
(三) 本课题研究设计 | 第13-14页 |
1.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2.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参与式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基本形式 | 第14-18页 |
(一) 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 第14-15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 参与式教学的含义 | 第14-15页 |
(二) 参与式教学的特点 | 第15-16页 |
1. 参与式教学具有情境性 | 第15页 |
2. 参与式教学具有交往性 | 第15页 |
3. 参与式教学具有差异性 | 第15-16页 |
(三) 参与式教学的基本形式 | 第16-18页 |
1. 自主学习 | 第16页 |
2. 合作学习 | 第16-17页 |
3. 探究学习 | 第17-18页 |
二、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 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18页 |
1. 我国教育理论界的有关探索和研究 | 第18页 |
2. 主体性教育理论就是要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主体尊严,提升其主体意识,重视其主体能力的培育 | 第18页 |
(二) 经验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1. 杜威的实用主义经验论 | 第18-19页 |
2. 杜威的教学实验 | 第19页 |
3. 经验学习圈理论 | 第19页 |
(三)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1. 建构主义理论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 | 第19-20页 |
2.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的过程 | 第20页 |
(四) 符号互动论 | 第20-21页 |
1. 米德符号互动论 | 第20页 |
2. 符号互动论学派 | 第20-21页 |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参与式教学的实践探讨 | 第21-37页 |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参与式教学的原则 | 第21-22页 |
1. 实效性、具体性原则 | 第21页 |
2. 全面性、差异性原则 | 第21-22页 |
3. 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 | 第22页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参与式教学的实施方案 | 第22-26页 |
1. 初中思想品德课参与式教学的主要目标 | 第22-23页 |
2. 学生参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 第23页 |
3. 初中思想品德课参与式教学的评价体系 | 第23-26页 |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过程、效果及结果分析 | 第26-37页 |
1. 初中思想品德课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 第26-32页 |
2. 学生课堂参与观察表与行为核查表 | 第32页 |
3. 初中思想品德课参与式教学的实践效果 | 第32-35页 |
4. 初中思想品德课参与式教学的效果分析 | 第35-37页 |
四、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参与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37-41页 |
(一) 实施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页 |
1. 忽视了对学生的知识要求 | 第37页 |
2. 过于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 第37页 |
3. 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 第37页 |
(二) 对策 | 第37-38页 |
1. 设计教学目标要防止教学目标的虚化 | 第37-38页 |
2. 对症下药,变"演"为导 | 第38页 |
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考虑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还应该有个"度" | 第38页 |
(三)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课堂参与的建议 | 第38-41页 |
1. 发挥教师的情感传递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 | 第38页 |
2. 创新疑问,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善于参与 | 第38-39页 |
3. 组织讨论、辩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 第39页 |
4.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鼓励进步,使学生勇于参与 | 第39-40页 |
5.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调查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可信度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一:学生自我评价量表 | 第47-48页 |
附录二:学生课堂参与观察表 | 第48-49页 |
附录三:行为核查表 | 第49-50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