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油品脱硫、脱氮的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燃料油中含硫、氮化合物的类型和分布 | 第12-13页 |
1.1.2 油品中含硫、氮化合物的危害 | 第13-14页 |
1.2 非氧化脱硫 | 第14-18页 |
1.2.1 加氢脱硫技术 | 第14-15页 |
1.2.2 吸附脱硫技术 | 第15-16页 |
1.2.3 萃取脱硫技术 | 第16-17页 |
1.2.4 生物脱硫技术 | 第17-18页 |
1.3 深度氧化脱硫 | 第18-23页 |
1.3.1 氧化脱硫原理 | 第18-19页 |
1.3.2 非双氧水氧化剂 | 第19-21页 |
1.3.2.1 无机酸 | 第19页 |
1.3.2.2 油溶性过氧化物 | 第19-20页 |
1.3.2.3 分子氧 | 第20-21页 |
1.3.3 双氧水氧化剂 | 第21-23页 |
1.3.3.1 双氧水和杂多酸体系 | 第21-22页 |
1.3.3.2 双氧水和介孔材料体系 | 第22页 |
1.3.3.3 双氧水和离子液体体系 | 第22-23页 |
1.4 脱氮技术 | 第23-25页 |
1.4.1 加氢脱氮技术 | 第23-24页 |
1.4.2 非加氢脱氮技术 | 第24-25页 |
1.4.2.1 酸精制法 | 第24页 |
1.4.2.2 溶剂萃取法 | 第24页 |
1.4.2.3 吸附精制法 | 第24-25页 |
1.4.2.4 氧化精制法 | 第25页 |
1.5 金属酞菁的催化应用 | 第25-27页 |
1.5.1 酞菁的简介 | 第25-26页 |
1.5.2 金属酞菁的合成 | 第26页 |
1.5.3 金属酞菁的催化氧化性能 | 第26-27页 |
1.5.4 金属酞菁在仿生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27页 |
1.6 课题的提出以及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6.1 课题的提出 | 第27页 |
1.6.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29-35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9-30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2.3 十六氯铁酞菁的合成 | 第30-31页 |
2.2.4 催化剂表征 | 第31页 |
2.2.4.1 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 第31页 |
2.2.4.2 红外光谱测试(FTIR) | 第31页 |
2.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1页 |
2.2.4.4 X射线衍射测试(XRD) | 第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2.3.1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 第31-32页 |
2.3.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2-33页 |
2.3.3 XPS分析 | 第33页 |
2.3.4 XRD分析 | 第33-34页 |
2.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十六氯铁酞菁催化氧化脱硫性能 | 第35-52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8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5-3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3.2.3 模拟油的制备 | 第36-37页 |
3.2.3.1 苯并噻吩模拟油的制备 | 第36页 |
3.2.3.2 二苯并噻吩模拟油的制备 | 第36页 |
3.2.3.3 4, 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模拟油的制备 | 第36-37页 |
3.2.3.4 吖啶模拟油的制备 | 第37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2.4.1 十六氯铁酞菁催化氧化脱硫反应 | 第37页 |
3.2.4.2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1页 |
3.3.1 脱硫工艺的研究 | 第38-45页 |
3.3.1.1 催化剂用量对DBT转化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1.2 水油比对DBT转化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1.3 pH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1.4 温度和时间对DBT转化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1.5 氧硫比对DBT转化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1.6 不同含硫底物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1.7 模拟油含硫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2 氧化脱硫的选择性 | 第45-46页 |
3.3.3 燃料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4 循环 | 第48-49页 |
3.3.5 十六氯铁酞菁催化氧化脱氮的初步探索 | 第49-51页 |
3.3.5.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49页 |
3.3.5.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5.3 氧氮比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十六氯铁酞菁催化氧化脱硫机理研究 | 第52-63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2-55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2-53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4.2.3.1 羟基自由基机理分析 | 第53页 |
4.2.3.2 高价铁机理分析 | 第53-54页 |
4.2.3.3 吡啶影响分析 | 第54-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4.3.1 羟基自由基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1.1 间接法 | 第55-56页 |
4.3.1.2 直接法 | 第56-57页 |
4.3.2 高价铁活性种的检测 | 第57-59页 |
4.3.2.1 GC-MS测试分析 | 第57页 |
4.3.2.2 ESI-MS测试分析 | 第57-59页 |
4.3.3 配体的作用 | 第59-61页 |
4.3.3.1 吡啶的影响分析 | 第59-60页 |
4.3.3.2 EPR测试分析 | 第60-61页 |
4.3.4 催化反应机理分析 | 第61页 |
4.4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