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6页 |
1.2.1 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规律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2.2 软土蠕变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2.3 盾构下穿铁路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4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1.4.1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8页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2 盾构隧道施工引发地层变形规律研究 | 第30-52页 |
2.1 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理论 | 第30-36页 |
2.1.1 地层变形时空效应理论 | 第30-33页 |
2.1.2 地层沉降曲线形成机理 | 第33-35页 |
2.1.3 地层沉降的原因 | 第35-36页 |
2.2 软土地层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 第36-44页 |
2.2.1 数值计算的建模原则与计算模型 | 第36-38页 |
2.2.2 计算工况及计算结果分析 | 第38-44页 |
2.3 盾构施工引起地层沉降模型试验研究 | 第44-51页 |
2.3.1 模型试验目的 | 第44页 |
2.3.2 模型试验设备简介 | 第44-46页 |
2.3.3 模型试验设计 | 第46-49页 |
2.3.4 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 第49-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软土蠕变对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影响研究 | 第52-74页 |
3.1 常用流变元件模型及其选取 | 第52-55页 |
3.1.1 常用流变元件模型 | 第52-55页 |
3.1.2 模型选取 | 第55页 |
3.2 宁波典型土层室内流变试验 | 第55-59页 |
3.2.1 试验基本情况 | 第55-58页 |
3.2.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3.3 土体流变模型的选择与辨识 | 第59-65页 |
3.3.1 西原模型 | 第59-62页 |
3.3.2 蠕变模型参数拟合 | 第62-65页 |
3.4 软土蠕变模型的二次开发 | 第65-72页 |
3.4.1 蠕变本构方程增量形式 | 第66-69页 |
3.4.2 应力更新算法 | 第69-70页 |
3.4.3 ABAQUS子程序UMAT计算流程 | 第70页 |
3.4.4 算例验证 | 第70-71页 |
3.4.5 蠕变对盾构隧道地层变形的影响分析 | 第71-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4 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引起软土盾构隧道沉降分析 | 第74-94页 |
4.1 宁波地基土动三轴试验 | 第74-82页 |
4.1.1 动三轴试验设备及内容 | 第75页 |
4.1.2 试验荷载 | 第75-76页 |
4.1.3 试验步骤 | 第76-77页 |
4.1.4 试验方案 | 第77-78页 |
4.1.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8-82页 |
4.2 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隧道沉降分析 | 第82-91页 |
4.2.1 宁波土层的累积变形预测模型 | 第82-86页 |
4.2.2 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地基沉降动力响应分析 | 第86-90页 |
4.2.3 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地层长期沉降预测 | 第90-9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1-94页 |
5 隧道-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研究 | 第94-110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94-96页 |
5.2 隧道施工地层变形对桩基的影响机理 | 第96-100页 |
5.2.1 地层变形与桩基结构相互作用关系 | 第96-97页 |
5.2.2 桩基变形模式 | 第97-100页 |
5.3 盾构隧道下穿铁路桥影响分析 | 第100-109页 |
5.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00-103页 |
5.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03-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6 盾构隧道下穿铁路沉降控制标准及施工对策研究 | 第110-122页 |
6.1 下穿既有铁路桥变形控制标准 | 第110-115页 |
6.1.1 控制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 | 第110-111页 |
6.1.2 主要控制指标和控制标准 | 第111-115页 |
6.2 盾构下穿铁路沉降施工对策 | 第115-118页 |
6.2.1 穿越前施工对策 | 第115-116页 |
6.2.2 穿越阶段控制施工控制措施 | 第116-118页 |
6.2.3 盾构穿越后措施 | 第118页 |
6.3 现场实测 | 第118-121页 |
6.3.1 监测方案 | 第118-119页 |
6.3.2 监测成果分析 | 第119-12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122-126页 |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22-123页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3页 |
7.3 展望 | 第12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2页 |
作者简历 | 第132-13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