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8-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23页 |
1.1.1 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剧变推动我国旅游业进入转型期 | 第18-19页 |
1.1.2 旅游产业内部机能变化是我国旅游业转型的内在要求 | 第19-20页 |
1.1.3 转型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20-2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2.1 问题的提出 | 第23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28页 |
1.5.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28页 |
1.5.3 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28页 |
1.5.4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28-29页 |
1.5.5 一般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29页 |
1.6 主要研究创新点 | 第29-30页 |
2 旅游转型相关概念与文献梳理 | 第30-42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30-33页 |
2.1.1 旅游与旅游业 | 第30-31页 |
2.1.2 旅游转型 | 第31-33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3-42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34-35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35-39页 |
2.2.3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述评 | 第39-42页 |
3 中国旅游转型的基本理论 | 第42-56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42-47页 |
3.1.1 系统论 | 第42页 |
3.1.2 转型发展理论 | 第42-43页 |
3.1.3 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 第43-45页 |
3.1.4 产业融合理论 | 第45-46页 |
3.1.5 产业集群理论 | 第46页 |
3.1.6 产业价值链理论 | 第46-47页 |
3.1.7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7页 |
3.2 中国旅游转型理论的构建 | 第47-55页 |
3.2.1 旅游转型的理论框架 | 第47-48页 |
3.2.2 旅游转型的动力机制 | 第48-51页 |
3.2.3 旅游转型的多维透视 | 第51-5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旅游市场结构变动分析 | 第56-66页 |
4.1 旅游市场转型的经济学分析 | 第56-57页 |
4.1.1 溢出效应与回波效应 | 第56页 |
4.1.2 旅游市场转型的动因 | 第56-57页 |
4.2 旅游市场转型的方向 | 第57-65页 |
4.2.1 以入境旅游为主向以国内旅游为主转型 | 第58-60页 |
4.2.2 国际旅游从以入境市场为主向入境市场、出境市场并重转型 | 第60-62页 |
4.2.3 以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度假等多元化市场转型 | 第62-64页 |
4.2.4 以团队旅游市场为主向以散客旅游市场为主转型 | 第64-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旅游企业转型分析 | 第66-76页 |
5.1 我国旅游企业组织的分类与形式 | 第66-70页 |
5.1.1 旅游企业组织的分类 | 第67-68页 |
5.1.2 旅游企业组织的形式 | 第68-69页 |
5.1.3 单体企业组织目前的困境 | 第69-70页 |
5.2 旅游企业转型是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70-71页 |
5.2.1 旅游市场转型推动旅游企业转型 | 第70-71页 |
5.2.2 旅游企业转型是解决旅游业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 第71页 |
5.2.3 旅游企业转型是旅游强国的必然选择 | 第71页 |
5.3 旅游企业转型的方向 | 第71-75页 |
5.3.1 旅游企业由一地经营向多地经营转型 | 第71-72页 |
5.3.2 旅游企业由本国经营向跨国经营转型 | 第72-73页 |
5.3.3 由单一经营范围的旅游企业集团向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转型 | 第73-74页 |
5.3.4 旅游企业由单体企业向链条型企业转型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旅游产业构筑及产业运行方式转型分析 | 第76-84页 |
6.1 旅游产业构筑转型 | 第76-79页 |
6.1.1 旅游产业构成分析 | 第76-77页 |
6.1.2 旅游产业构筑转型的路径分析 | 第77-78页 |
6.1.3 旅游产业构筑转型的方向 | 第78-79页 |
6.2 旅游产业运行方式转型 | 第79-82页 |
6.2.1 旅游产业运行方式及其特点分析 | 第79-80页 |
6.2.2 点线旅游的弊端分析 | 第80-81页 |
6.2.3 旅游产业运行方式转型的方向 | 第81-82页 |
6.2.4 转型的结果 | 第8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7 旅游空间结构、旅游业功能及旅游管理体制转型 | 第84-100页 |
7.1 旅游空间结构转型 | 第84-87页 |
7.1.1 旅游空间结构转型的促动因素 | 第84-86页 |
7.1.2 旅游空间结构转型的方向 | 第86页 |
7.1.3 旅游空间转型导致区域合作形式转型 | 第86-87页 |
7.2 旅游业功能转型 | 第87-95页 |
7.2.1 我国旅游业功能转型的历史演进分析 | 第87-90页 |
7.2.1.1 旅游的政治外事功能 | 第87-88页 |
7.2.1.2 旅游的经济产业功能 | 第88-90页 |
7.2.2 过度强调经济功能的负面效应 | 第90-93页 |
7.2.3 新时期旅游业功能转型 | 第93页 |
7.2.4 旅游转型期旅游绩效的衡量 | 第93-95页 |
7.2.4.1 旅游政治外事功能向旅游经济功转型时期 | 第94页 |
7.2.4.2 旅游经济功能向综合社会功能转型时期 | 第94-95页 |
7.3 旅游管理体制转型 | 第95-97页 |
7.3.1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历史演进分析 | 第95-96页 |
7.3.2 现行旅游管理体制与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 | 第96-97页 |
7.3.3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转型的方向 | 第9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8 案例研究:内蒙古呼伦贝尔旅游转型分析 | 第100-140页 |
8.1 呼伦贝尔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100-108页 |
8.1.1 呼伦贝尔自然地理概况 | 第100页 |
8.1.2 呼伦贝尔社会经济概况 | 第100-101页 |
8.1.3 呼伦贝尔旅游基础设施概况 | 第101-104页 |
8.1.4 呼伦贝尔旅游发展历程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104-106页 |
8.1.5 呼伦贝尔旅游转型的有利条件 | 第106页 |
8.1.6 现阶段呼伦贝尔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106-108页 |
8.2 呼伦贝尔旅游转型分析 | 第108-129页 |
8.2.1 呼伦贝尔旅游市场的结构性变动分析 | 第108-118页 |
8.2.2 呼伦贝尔旅游企业转型分析 | 第118-119页 |
8.2.3 呼伦贝尔旅游产业构筑和旅游产业运行方式转型分析 | 第119-123页 |
8.2.4 呼伦贝尔旅游空间、旅游业功能以及旅游管理体制转型 | 第123-129页 |
8.3 呼伦贝尔旅游转型期制度设计与政策制定 | 第129-139页 |
8.3.1 围绕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进行政策调整 | 第131-132页 |
8.3.1.1 观光旅游森求转向多元化旅游需求 | 第131页 |
8.3.1.2 团队旅游为主转向散客旅游为主 | 第131-132页 |
8.3.1.3 入境旅游为主转向国内旅游为主 | 第132页 |
8.3.2 实现以旅游企业为主体集团化发展 | 第132页 |
8.3.3 打破区域行政力量束缚以寻求区域合作 | 第132-133页 |
8.3.4 健全相应法律法规 | 第133-134页 |
8.3.4.1 深入宣传与贯彻落实《旅游法》 | 第133页 |
8.3.4.2 积极推进地方法规建设 | 第133-134页 |
8.3.5 增强政府对旅游业发展支持力度 | 第134-135页 |
8.3.5.1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档次以满足旅游转型需求 | 第134页 |
8.3.5.2 招商引资 | 第134-135页 |
8.3.5.3 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 | 第135页 |
8.3.6 倡导低碳旅游新理念 | 第135-136页 |
8.3.7 云旅游、智慧旅游助推旅游转型 | 第136-137页 |
8.3.8 引进与培养旅游人才支持旅游业发展 | 第137-138页 |
8.3.9 转变政府职能 | 第138-139页 |
8.3.9.1 由市场培育者向市场监管者转型 | 第138页 |
8.3.9.2 由政府主导向政府督导转型 | 第138-139页 |
8.3.9.3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 | 第139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2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140-141页 |
9.1.1 构建了旅游转型问题研究框架 | 第140页 |
9.1.2 对旅游转型的发生进行了研判 | 第140页 |
9.1.3 对旅游转型进行了多维透视 | 第140-141页 |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不足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2-15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