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论文选题理由和意义第9-10页
        1.1.1 论文选题理由第9-10页
        1.1.2 论文选题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及评价第10-12页
        1.2.1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及评价第10-11页
        1.2.2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及评价第11-12页
    1.3 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和论文框架第12-13页
        1.3.1 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第12页
        1.3.2 论文框架第12-13页
    1.4 论文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第13-15页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13页
        1.4.2 论文创新之处第13-15页
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研究概述第15-19页
    2.1 新媒体内涵第15-17页
        2.1.1 新媒体的概念第15-16页
        2.1.2 新媒体的特征第16-17页
    2.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第17-19页
        2.2.1 大学生价值观念取向个体化第17页
        2.2.2 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第17-19页
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第19-26页
    3.1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现状第19-21页
        3.1.1 大学生对新媒体参与度广第19页
        3.1.2 大学生对新媒体依赖性强第19-20页
        3.1.3 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率高第20-21页
    3.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第21-23页
        3.2.1 新媒体发展提供个性特色的教育环境第21页
        3.2.2 新媒体发展突破以往教育局限性第21-22页
        3.2.3 新媒体发展丰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信息资源第22-23页
    3.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第23-26页
        3.3.1 新媒体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加复杂第23页
        3.3.2 新媒体环境引发了新的价值观教育矛盾第23-24页
        3.3.3 新媒体的虚拟性和时空无限性增大了教育难度第24-26页
4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的目标、原则及方式第26-32页
    4.1 大学生价值教育引导目标第26-27页
        4.1.1 培养正确的新媒体价值观认识第26页
        4.1.2 陶冶健康的新媒体价值观情感第26-27页
        4.1.3 养成规范的新媒体价值观行为第27页
    4.2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原则第27-29页
        4.2.1 学校教育与网络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27-28页
        4.2.2 灌输学习与新媒体互动相结合的原则第28-29页
        4.2.3 约束新媒体不良行为与尊重个体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第29页
    4.3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方式第29-32页
        4.3.1 新媒体环境下价值观主流引导第29-30页
        4.3.2 新媒体环境下价值观教育引导第30页
        4.3.3 新媒体环境下价值观引导践行第30-32页
5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对策第32-37页
    5.1 强化高校的教育引导能力第32-33页
        5.1.1 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32页
        5.1.2 丰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第32-33页
        5.1.3 实现新媒体价值观教育实践多样化第33页
    5.2 加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观教育载体建设第33-35页
        5.2.1 拓展价值观教育新媒体活动平台第33-34页
        5.2.2 强化价值观教育网络环境治理第34-35页
        5.2.3 开展价值观教育新媒体法律法规宣传引导第35页
    5.3 发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主观能动性第35-37页
        5.3.1 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价值观教育自我认识第35-36页
        5.3.2 培养大学生科学地使用新媒体能力第36页
        5.3.3 扩大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参与度第36-37页
6 结束语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40-41页
致谢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期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下一篇:现代岗位需求视角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