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面临诸多挑战 | 第14-15页 |
1.1.2 家庭医生制度成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方向 | 第15-16页 |
1.1.3 “互联网+”成为家庭医生服务的新手段 | 第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1 顺应改革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16-17页 |
1.2.2 健全家庭医生制度的现实需要 | 第17页 |
1.2.3 完善理论研究不足的迫切需要 | 第17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1.3.1 家庭医生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第18-24页 |
1.3.2 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研究梳理 | 第24-25页 |
1.3.3 家庭医生能力建设研究综述 | 第25-26页 |
1.3.4 医疗信息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8-30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8-29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1.5.1 文献分析法及知识图谱法 | 第30页 |
1.5.2 多源流分析模型 | 第30页 |
1.5.3 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 | 第30页 |
1.5.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30-32页 |
第2章 国内外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概述 | 第32-42页 |
2.1 国外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 第32-35页 |
2.1.1 发达国家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的实践 | 第32-34页 |
2.1.2 发展中国家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的实践 | 第34-35页 |
2.1.3 国外家庭医生制度的经验启示 | 第35页 |
2.2 我国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与沿革 | 第35-38页 |
2.2.1 我国家庭医生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35-36页 |
2.2.2 我国家庭医生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 第36-37页 |
2.2.3 我国部分地区家庭医生建设的经验 | 第37-38页 |
2.2.4 我国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的不足 | 第38页 |
2.3 新时期我国家庭医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变化 | 第38-42页 |
2.3.1 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 第38-39页 |
2.3.2 家庭医生执业方式发生较大改变 | 第39页 |
2.3.3 "互联网+"医疗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模式 | 第39-42页 |
第3章 家庭医生制度构建的理论分析 | 第42-48页 |
3.1 家庭医生制度构建的宗旨 | 第42-43页 |
3.1.1 家庭医生服务的内涵 | 第42页 |
3.1.2 家庭医生制度构建的宗旨 | 第42-43页 |
3.2 家庭医生制度构建的理论分析 | 第43-45页 |
3.2.1 家庭医生制度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第43页 |
3.2.2 家庭医生制度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 第43-44页 |
3.2.3 家庭医生制度的管理心理学分析 | 第44页 |
3.2.4 家庭医生制度的需求与激励分析 | 第44-45页 |
3.3 家庭医生制度的管理与实施 | 第45-48页 |
3.3.1 管理机构的设置 | 第45-46页 |
3.3.2 实施条件与流程 | 第46-48页 |
第4章 我国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的政策过程 | 第48-60页 |
4.1 多源流理论及中国适用性 | 第48-50页 |
4.1.1 政策议程设置 | 第48-49页 |
4.1.2 多源流理论 | 第49页 |
4.1.3 多源流模型的中国适用性 | 第49-50页 |
4.2 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的多源流分析 | 第50-57页 |
4.2.1 问题流 | 第50-53页 |
4.2.2 政策流 | 第53-55页 |
4.2.3 政治流 | 第55-56页 |
4.2.4 多源流耦合 | 第56-57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7-60页 |
第5章 城市居民家庭医生签约行为分析——基于合肥市的实证研究 | 第60-70页 |
5.1 研究设计 | 第60-62页 |
5.1.1 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 第60-61页 |
5.1.2 预调研及问卷修改 | 第61页 |
5.1.3 抽样过程及样本描述性分析 | 第61-62页 |
5.2 居民对家庭医生认知度和认可度分析 | 第62-64页 |
5.2.1 合肥居民首诊医院选择决策主要因素 | 第63页 |
5.2.2 合肥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内容的需求 | 第63页 |
5.2.3 合肥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认知度 | 第63-64页 |
5.3 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和签约行为分析 | 第64-70页 |
5.3.1 家庭医生服务"签而不约"的现象 | 第64页 |
5.3.2 "签而不约"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64-67页 |
5.3.3 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是防止"签而不约"最重要的因素 | 第67-68页 |
5.3.4 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要重视隐性因素的作用 | 第68-70页 |
第6章 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提升的隐性影响因素 | 第70-84页 |
6.1 研究变量 | 第71-73页 |
6.1.1 职业目标 | 第71页 |
6.1.2 居民关系与同事关系质量 | 第71-72页 |
6.1.3 工作旺盛感 | 第72页 |
6.1.4 主动性人格 | 第72-73页 |
6.2 研究设计 | 第73-77页 |
6.2.1 研究假设 | 第73-74页 |
6.2.2 研究样本 | 第74-75页 |
6.2.3 变量测量 | 第75-77页 |
6.3 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第77-81页 |
6.3.1 数据可靠性检验 | 第77-78页 |
6.3.2 中介作用检验 | 第78-80页 |
6.3.3 调节作用检验 | 第80-81页 |
6.4 结果及讨论 | 第81-82页 |
6.4.1 关系质量越高,服务能力提升效果越好 | 第81页 |
6.4.2 工作旺盛感在关系质量和服务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第81页 |
6.4.3 主动性人格对居民关系和服务能力之间有正向调节作用 | 第81-82页 |
6.5 启示与建议 | 第82-84页 |
6.5.1 重视家庭医生工作过程中关系质量的建设,激发积极主动心理 | 第82页 |
6.5.2 重视家庭医生的职业发展通道建设,提升薪酬待遇 | 第82页 |
6.5.3 平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实现居民与家庭医生的双赢 | 第82-84页 |
第7章 互联网技术变革下家庭医生服务能力的提升 | 第84-96页 |
7.1 家庭医生服务内容 | 第84-86页 |
7.1.1 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 第84-85页 |
7.1.2 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 | 第85页 |
7.1.3 提供医疗解决方案,开展双向转诊服务 | 第85-86页 |
7.2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主要职责 | 第86-88页 |
7.2.1 全科医生的岗位职责 | 第86-87页 |
7.2.2 护士的岗位职责 | 第87页 |
7.2.3 公共卫生医生的岗位职责 | 第87-88页 |
7.3 互联网技术在健康医疗产业中的应用 | 第88-90页 |
7.3.1 "医疗信息服务和信息互动"模式 | 第88-89页 |
7.3.2 "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测服务模式 | 第89页 |
7.3.3 "互联网+传统医疗"模式 | 第89-90页 |
7.3.4 "医药电商"模式 | 第90页 |
7.4 互联网医疗与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结合 | 第90-96页 |
7.4.1 我国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 第91页 |
7.4.2 互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受到公共政策层面的重视 | 第91页 |
7.4.3 "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平台构建 | 第91-92页 |
7.4.4 互联网环境下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提升的途径 | 第92-96页 |
第8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96-100页 |
8.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96-98页 |
8.1.1 家庭医生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典型的政策议程设置过程 | 第96页 |
8.1.2 居民认知影响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意愿与行为 | 第96页 |
8.1.3 隐性因素影响家庭医生服务能力 | 第96-97页 |
8.1.4 发挥互联网技术可以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 | 第97-98页 |
8.2 研究贡献 | 第98页 |
8.2.1 理论贡献 | 第98页 |
8.2.2 实践贡献 | 第98页 |
8.3 局限与研究展望 | 第98-100页 |
8.3.1 研究局限 | 第98-99页 |
8.3.2 研究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附录1: 关于合肥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研究的调查问卷 | 第108-112页 |
附录2: 2016年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家庭医生调查问卷 | 第11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