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 第13页 |
2 小麦条锈菌的起源、传播和变异 | 第13-14页 |
3 小麦与条锈菌的互作 | 第14-20页 |
3.1 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的组织化学及生化机制研究 | 第14-16页 |
3.2 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16-20页 |
3.2.1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发掘 | 第16-18页 |
3.2.2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克隆 | 第18-19页 |
3.2.2.1 苗期抗条锈病基因 | 第18-19页 |
3.2.2.2 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 | 第19页 |
3.2.3 抗条锈病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19-20页 |
4 高通量差异基因筛选的方法和应用 | 第20-21页 |
5 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GS)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 第21-22页 |
6 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和应用 | 第22页 |
7 小麦基因组测序研究和进展 | 第22-23页 |
8 植物的抗病基因 | 第23-25页 |
8.1 核苷酸结合位点结构域(nueleotide-binding site,NBS) | 第23-24页 |
8.2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构(Serine/Threonine Kinase,STK) | 第24页 |
8.3 LRR结构域 | 第24-25页 |
8.4 非典型结构域 | 第25页 |
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9.1 Yr26基因的遗传研究和应用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9.2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26相关基因的筛选和功能鉴定 | 第27-4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8-34页 |
2.1 小麦生长及条锈菌处理 | 第28页 |
2.2 样品采集及总RNA提取 | 第28-29页 |
2.3 基因芯片杂交 | 第29页 |
2.4 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及探针筛选 | 第29页 |
2.5 抗病材料中受条锈菌特异诱导表达差异探针序列分析 | 第29页 |
2.6 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研究抗条锈病相关基因的功能 | 第29-34页 |
2.6.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6.2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2.6.2.1 VIGS载体构建引物设计 | 第29页 |
2.6.2.2 VIGS载体构建 | 第29-31页 |
2.6.2.3 重组质粒线性化及体外转录 | 第31-32页 |
2.6.2.4 重组病毒接种 | 第32-33页 |
2.6.2.5 病毒表型的观察 | 第33页 |
2.6.2.6 条锈菌接种后表型观察、沉默效率分析及微观观察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3.1 基因芯片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3.2 抗病材料中受条锈菌特异诱导表达探针功能注释 | 第35页 |
3.3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分析 | 第35-36页 |
3.4 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研究抗条锈病相关基因功能 | 第36-41页 |
3.4.1 VIGS载体的构建 | 第36-38页 |
3.4.2 体外转录与病毒接种及病毒表型观察 | 第38-39页 |
3.4.3 目的基因沉默效率的qRT-PCR检测 | 第39页 |
3.4.4 基因沉默叶片接种条锈菌后的表型观察 | 第39-40页 |
3.4.5 基因沉默叶片的组织学观察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利用基因芯片数据结合精细定位筛选Yr26所在染色体区间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43-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1.1 差异表达基因探针的序列信息来源 | 第43-44页 |
1.2 Yr26两侧标记覆盖区段的差异表达探针与小麦基因组数据库比对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4页 |
2.1 Yr26基因两侧标记及定位信息 | 第44-46页 |
2.1.1 Yr26基因精细定位 | 第44-46页 |
2.1.2 Yr26基因两侧标记在D基因组数据库中的定位 | 第46页 |
2.2 差异表达基因在Yr26所在染色体区段的定位 | 第46-50页 |
2.3 基因芯片差异表达探针在数据库中的染色体定位 | 第50-53页 |
2.3.1 诱导12小时抗病材料相对于感病材料上调表达探针的定位 | 第50-51页 |
2.3.2 诱导36小时抗病材料相对于感病材料上调表达探针的定位 | 第51-52页 |
2.3.3 诱导12小时抗病材料相对于非诱导材料上调表达探针的定位 | 第52页 |
2.3.4 诱导36小时抗病材料相对于非诱导材料上调表达探针的定位 | 第52-53页 |
2.4 Yr26两侧翼标记界定区间内1BL染色体上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53-54页 |
2.5 Yr26两侧翼标记界定区间内1BL染色上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4页 |
3 讨论 | 第54-57页 |
第四章 小麦LRR类受体蛋白基因TaRLP2的克隆及序列特征分析 | 第57-7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8-62页 |
2.1 TaRLP2的生物信息学比对 | 第58页 |
2.2 实验材料DNA的提取 | 第58-59页 |
2.3 TaRLP2的克隆 | 第59-62页 |
2.3.1 PCR反应 | 第59-60页 |
2.3.2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 第60页 |
2.3.3 PCR产物的连接 | 第60-61页 |
2.3.4 连接产物转化 | 第61页 |
2.3.5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61页 |
2.3.6 LB培养基的配制 | 第61-62页 |
2.3.7 单克隆的筛选 | 第6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2-77页 |
3.1 与IWGSC数据库比对的结果 | 第62-63页 |
3.2 多序列比对 | 第63-68页 |
3.2.1 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 | 第63-66页 |
3.2.2 氨基酸序列预测和比对 | 第66-68页 |
3.3 TaRLP2基因在抗感材料中的克隆 | 第68-75页 |
3.3.1 保守引物和基因特异引物的设计 | 第68-69页 |
3.3.2 抗感条锈病材料中TaRLP2基因的克隆 | 第69-70页 |
3.3.3 抗感条锈病材料中TaRLP2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70-75页 |
3.4 TaRLP2的蛋白结构分析 | 第75-77页 |
4 讨论 | 第77-79页 |
全文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