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立论依据 | 第9-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3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 研究方案 | 第13-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1.1 就地城镇化概述 | 第15-16页 |
2.1.2 产业支撑概述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2.1 城镇化理论 | 第17-19页 |
2.2.2 产业经济学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我国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及产业支撑问题 | 第21-31页 |
3.1 我国就地城镇化的意义 | 第21-22页 |
3.1.1 有助于解决“大城市病”和“农村空心化”问题 | 第21页 |
3.1.2 有助于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差距 | 第21-22页 |
3.2 我国就地城镇化的发展 | 第22-26页 |
3.2.1 我国就地城镇化历程 | 第22-23页 |
3.2.2 我国就地城镇化取得的成就 | 第23-25页 |
3.2.3 我国就地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3.3 我国就地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6-31页 |
3.3.1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联动欠缺 | 第26-27页 |
3.3.2 产业布局同构严重,主导产业不合理 | 第27-28页 |
3.3.3 产业发展低端化,技术含量低 | 第28-29页 |
3.3.4 产业政策不科学,行政色彩浓厚 | 第29-31页 |
第4章 我国就地城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根源分析 | 第31-35页 |
4.1 对市场主体与政府的关系定位错误 | 第31-32页 |
4.2 对就地城镇化与产业支撑的关系认识错误 | 第32-33页 |
4.2.1 支撑产业是就地城镇化的直接动力 | 第32-33页 |
4.2.2 就地城镇化是支撑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 第33页 |
4.3 对市场主体和支撑产业的关系认识错误 | 第33-35页 |
第5章 国外就地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经验总结 | 第35-41页 |
5.1 国际就地城镇化的产业发展历程 | 第35-38页 |
5.1.1 美国就地城镇化的产业发展历程 | 第35-36页 |
5.1.2 英国就地城镇化的产业发展历程 | 第36-38页 |
5.1.3 日本就地城镇化的产业发展历程 | 第38页 |
5.2 国外就地城镇化产业发展经验总结 | 第38-41页 |
5.2.1 发挥优势,注重产业的支撑作用 | 第38-39页 |
5.2.2 营造环境,完善配套设施 | 第39页 |
5.2.3 科学规划,发挥政府作用 | 第39-40页 |
5.2.4 关注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 第40-41页 |
第6章 我国就地城镇化过程中支撑产业发展的对策 | 第41-51页 |
6.1 我国就地城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 第41-43页 |
6.1.1 市场作用力 | 第41-42页 |
6.1.2 政府作用力 | 第42-43页 |
6.1.3 资源禀赋作用力 | 第43页 |
6.2 就地城镇化主导产业的选择 | 第43-48页 |
6.2.1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 第44-45页 |
6.2.2 就地城镇化主导产业主要类型 | 第45-48页 |
6.3 配套产业发展 | 第48-49页 |
6.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48页 |
6.3.2 促进科技创新 | 第48-49页 |
6.4 辅助性产业发展 | 第49-51页 |
6.4.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49页 |
6.4.2 加强职业培训 | 第49页 |
6.4.3 改革户籍制度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