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毛泽东思想哲学基础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邓小平理论哲学思想及其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关联性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5 题解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第2章 毛泽东“中国梦”的革命实践哲学 | 第16-30页 |
2.1 毛泽东“中国梦”概述 | 第16-18页 |
2.1.1 建国前的“民族独立梦” | 第16-17页 |
2.1.2 建国后的“工业强国梦” | 第17-18页 |
2.2 毛泽东对民族复兴道路的艰辛探索 | 第18-22页 |
2.2.1 凝聚革命力量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第18-20页 |
2.2.2 创造性的革命道路理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 | 第20-21页 |
2.2.3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革命(改造)道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第21-22页 |
2.3 毛泽东“中国梦”的哲学思想 | 第22-30页 |
2.3.1 毛泽东革命实践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2页 |
2.3.2 毛泽东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 | 第22-25页 |
2.3.3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 | 第25-27页 |
2.3.4 毛泽东“公平、平等”的价值观 | 第27页 |
2.3.5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正确方法论的应用和创新 | 第27-30页 |
第3章 邓小平“中国梦”的改革实践哲学 | 第30-40页 |
3.1 邓小平“小康社会梦”概述 | 第30-31页 |
3.1.1 “小康社会梦”生成的世情时情 | 第30页 |
3.1.2 “小康社会梦”生成的内在主观因素 | 第30-31页 |
3.1.3 邓小平对“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 | 第31页 |
3.2 邓小平对民族复兴道路的不懈探索 | 第31-32页 |
3.2.1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 | 第31-32页 |
3.2.2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的意义 | 第32页 |
3.3 邓小平“中国梦”的哲学思想 | 第32-40页 |
3.3.1 邓小平改革实践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 第32-33页 |
3.3.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 | 第33-35页 |
3.3.3 邓小平“共同富裕”的价值观 | 第35-36页 |
3.3.4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正确方法论的应用和创新 | 第36-40页 |
第4章 毛泽东与邓小平“中国梦”哲学思想的差异性解析 | 第40-52页 |
4.1 世界观的差异:对唯物史观的关注侧重点不同 | 第40-43页 |
4.1.1 对当时世界的发展走向判断不 | 第40-41页 |
4.1.2 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认知不同 | 第41-42页 |
4.1.3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各有侧重 | 第42-43页 |
4.2 价值观的差异性 | 第43-46页 |
4.2.1 对“人”的认知各异 | 第44-45页 |
4.2.2 对促进人的发展方式的侧重点不同 | 第45-46页 |
4.3 方法论的特色各异 | 第46-52页 |
4.3.1 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方法论形成的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别 | 第46-47页 |
4.3.2 毛泽东邓小平表述形式上的个性化特色 | 第47-48页 |
4.3.3 方法论影响下采取的措施不同 | 第48-49页 |
4.3.4 邓小平在方法论上对毛泽东的发展与超越 | 第49-52页 |
第5章 毛泽东与邓小平“中国梦”哲学思想的统一性分析 | 第52-60页 |
5.1 思想的同旨性: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 第52-53页 |
5.2 思想的同源性: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 | 第53-58页 |
5.2.1 共同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 第53-55页 |
5.2.2 共同的方法论原则 | 第55-56页 |
5.2.3 共同的价值观 | 第56-58页 |
5.3 思想的同质性:属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第58页 |
5.4 习近平对毛、邓“中国梦”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发展党员材料预审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