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蛋白质纳米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1.1 蛋白质纳米孔单分子检测原理 | 第11页 |
1.1.2 蛋白质纳米孔单分子检测应用 | 第11-13页 |
1.1.3 蛋白质纳米孔单分子检测领域的挑战及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2 蛋白质纳米孔单分子检测的优秀候选人——MspA蛋白质纳米孔 | 第14-18页 |
1.2.1 MspA蛋白质纳米孔的结构特征 | 第15-16页 |
1.2.2 MspA蛋白质纳米孔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第16-18页 |
1.3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4页 |
第二章 MspA蛋白质纳米传感器的制备 | 第24-46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31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5-27页 |
2.2.2 质粒载体及表达菌株 | 第27页 |
2.2.3 溶液配制 | 第27-28页 |
2.2.4 pT7(α-HL)质粒提取 | 第28页 |
2.2.5 双酶切反应 | 第28-29页 |
2.2.6 pT7空质粒纯化 | 第29页 |
2.2.7 pT7(MspA)重组质粒构建 | 第29页 |
2.2.8 CaCl_2法制备E.coil BL-21(DE3)pLysS感受态细胞 | 第29页 |
2.2.9 pT7(MspA)重组质粒转化 | 第29页 |
2.2.10 MspA在E.coil BL-21(DE3)pLysS中表达 | 第29-30页 |
2.2.11 Triton-100表面活性剂提取MspA蛋白质纳米孔 | 第30页 |
2.2.12 蛋白质提取条件优化 | 第30页 |
2.2.13 切胶及透析法纯化MspA蛋白质纳米孔 | 第30-31页 |
2.2.14 MspA蛋白质纳米孔通道活性表征 | 第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3页 |
2.3.1 pT7(MspA)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1-36页 |
2.3.2 MspA在E.coil BL-21(DE3)pLysS中表达 | 第36-38页 |
2.3.3 MspA蛋白质的提取及纯化 | 第38-41页 |
2.3.4 MspA蛋白质纳米孔通道活性表征 | 第41-43页 |
2.4 实验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第三章 MspA蛋白质纳米孔对盐酸金刚烷胺的单分子检测 | 第46-65页 |
3.1 引言 | 第46-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1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8-49页 |
3.2.2 MspA蛋白质纳米孔制备 | 第49页 |
3.2.3 磷脂双分子层膜构建 | 第49-50页 |
3.2.4 单通道形成与记录 | 第50页 |
3.2.5 MspA蛋白纳米通道对环糊精响应信号记录 | 第50页 |
3.2.6 盐浓度对环糊精响应信号的影响 | 第50页 |
3.2.7 am_7-β-CD适配体与MspA纳米孔结合检测盐酸金刚烷胺小分子 | 第50页 |
3.2.8 数据处理 | 第50-51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62页 |
3.3.1 MspA蛋白纳米通道对环糊精分子的响应 | 第51-53页 |
3.3.2 检测电压对am_7-β-CD响应信号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3 缓冲液盐浓度对am_7-β-CD响应信号的影响 | 第55-57页 |
3.3.4 盐酸金刚烷胺(1-AdNH_2·HCl)小分子的检测 | 第57-62页 |
3.4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