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课题研究的提出、研究现状和课题的确定 | 第15-23页 |
1.1.1 课题研究的提出 | 第15-16页 |
1.1.2 目前相关研究的现状 | 第16-23页 |
1.1.3 课题的确定 | 第23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3-26页 |
1.2.1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2.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5-26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6-29页 |
1.3.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26页 |
1.3.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3.3 课题的创新性 | 第27-29页 |
第2章 互尊权利:一个公民现代性素质的话题 | 第29-57页 |
2.1 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内涵 | 第29-40页 |
2.1.1 公民“互尊权利素质”的不同理解 | 第29-31页 |
2.1.2 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应有之意 | 第31-36页 |
2.1.3 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结构体系 | 第36-40页 |
2.2 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性质 | 第40-49页 |
2.2.1 公民“互尊权利素质”的法律性 | 第41-43页 |
2.2.2 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主体间性 | 第43-46页 |
2.2.3 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现代性 | 第46-49页 |
2.3 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功能 | 第49-55页 |
2.3.1 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激励功能 | 第49-51页 |
2.3.2 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社会整合功能 | 第51-53页 |
2.3.3 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社会和谐发展功能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是“人的现代性素质” | 第55-57页 |
第3章 从尊重到相互尊重:中国共产党推动“公民互尊权利观念”的演变 | 第57-109页 |
3.1 民主与法制治理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公民互尊权利观念”的萌芽 | 第57-80页 |
3.1.1 中国“公民互尊权利观念”不同于西方的源起 | 第57-68页 |
3.1.2 民主与法制治理时期中国“公民互尊权利观念”萌芽走上正途 | 第68-76页 |
3.1.3 民主与法制治理时期“尊重权利观念”变迁的特点 | 第76-80页 |
3.2 法德共治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公民互尊权利观念”的产生 | 第80-93页 |
3.2.1 依法治国时期“互尊权利观念”的深化 | 第80-84页 |
3.2.2 法德共治时期“公民互尊权利观念”的确立 | 第84-91页 |
3.2.3 法德共治时期“公民互尊权利观念”的形成特点 | 第91-93页 |
3.3 全面依法治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公民互尊权利观念”的发展 | 第93-105页 |
3.3.1 全面依法治国之国家治理方式的确立 | 第94-95页 |
3.3.2 全面依法治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的“公民互尊权利” | 第95-100页 |
3.3.3 培育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理论形成与实践要求 | 第100-105页 |
本章小结 中国培育当代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历史必然性 | 第105-109页 |
第4章 伤害行为与冲突行为:当代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缺失 | 第109-134页 |
4.1 社会治理中不同公民族群之间的权利相互伤害行为 | 第109-117页 |
4.1.1 公民参与制度制定中的权利相互伤害行为 | 第110-112页 |
4.1.2 基层群众自治中的权利相互伤害行为 | 第112-116页 |
4.1.3 协商民主中的权利相互伤害行为 | 第116-117页 |
4.2 社会矛盾中不同公民族群之间的权利冲突行为 | 第117-125页 |
4.2.1 权利绝对化引发的权利冲突行为 | 第118-121页 |
4.2.2 权利扩大化引发的权利冲突行为 | 第121-123页 |
4.2.3 权利漠视引发的权利冲突行为 | 第123-125页 |
4.3 社会生活中不同公民族群之间的另类权利伤害行为 | 第125-132页 |
4.3.1 虚拟世界中的另类权利伤害行为 | 第125-127页 |
4.3.2 精神世界中的另类权利伤害行为 | 第127-129页 |
4.3.3 物质世界中的另类权利伤害行为 | 第129-132页 |
本章小结 中国培育当代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必要性 | 第132-134页 |
第5章 法治教育:当代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培育的基本路径 | 第134-163页 |
5.1 培育公民法律素质之“法治教育”实践路径 | 第134-145页 |
5.1.1 培育公民法律素质的基本实践路径——现代法制教育 | 第134-137页 |
5.1.2 全面依法治国前中国的“法制教育”实践路径 | 第137-143页 |
5.1.3 全面依法治国时期中国的“法治教育”实践路径 | 第143-145页 |
5.2 培育公民法律素质的中国共产党法治教育理论之路径 | 第145-154页 |
5.2.1 法治教育地位的基础性 | 第145-146页 |
5.2.2 法治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 | 第146-147页 |
5.2.3 法治教育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广泛性与层次性 | 第147-149页 |
5.2.4 法治教育内容的深刻性与层次性 | 第149-152页 |
5.2.5 法治教育的方法论 | 第152-154页 |
5.3 法治教育对培育“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路径意义 | 第154-161页 |
5.3.1 提供了广义教育的理念 | 第154-156页 |
5.3.2 提供了自觉、广泛、长期和规范的行为模式 | 第156-158页 |
5.3.3 提供了完善法治教育的合理性与动力机制 | 第158-159页 |
5.3.4 提供了政党推动力和国家性 | 第159-160页 |
5.3.5 提供了民族特色 | 第160-161页 |
本章小结 中国当代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培育的法治教育路径 | 第161-163页 |
第6章 完善法治教育:当代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培育的具体对策 | 第163-216页 |
6.1 建立培育“责任公民”的法治教育目的 | 第163-173页 |
6.1.1 明确法治教育目的与“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相互作用 | 第163-164页 |
6.1.2 确立培育责任公民之法治教育目的 | 第164-169页 |
6.1.3 建构“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法治教育目标与内容 | 第169-173页 |
6.2 完善培育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法治教育基本原则 | 第173-181页 |
6.2.1 坚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原则 | 第174-177页 |
6.2.2 牢记与相互尊重的道德教育相结合原则 | 第177-180页 |
6.2.3 实践与现代受众理论相结合原则 | 第180-181页 |
6.3 完善培育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法治教育方式 | 第181-198页 |
6.3.1 完善课程培育式 | 第182-186页 |
6.3.2 完善文艺培育式 | 第186-189页 |
6.3.3 完善大众传播培育式 | 第189-193页 |
6.3.4 完善实践训练培育式 | 第193-198页 |
6.4 完善培育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法治教育机制 | 第198-213页 |
6.4.1 完善培育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动力机制 | 第198-202页 |
6.4.2 完善培育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协同实施机制 | 第202-207页 |
6.4.3 完善培育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保障机制 | 第207-213页 |
本章小结 完善法治教育培育当代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具体对策 | 第213-216页 |
结论中国特色公民“互尊权利法律素质”的培育 | 第216-221页 |
致谢 | 第221-22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22-2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主研的课题 | 第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