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思想史论文--中国经济思想论文--现代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36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4-18页
        1.1.1 选题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8页
    1.2 选题研究述评第18-2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23-25页
    1.3 本文的创新点及拟突破的重点第25-26页
        1.3.1 本文的创新点第25-26页
        1.3.2 拟突破的重点第26页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6-32页
        1.4.1 研究目标第26-27页
        1.4.2 研究思路第27-31页
        1.4.3 研究方法第31-32页
    1.5 相关概念界定第32-36页
        1.5.1 精神生产第32-33页
        1.5.2 精神生产方式第33-34页
        1.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第34-36页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理论依据第36-66页
    2.1 社会生产中的精神生产: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基本观点第36-46页
        2.1.1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提出及其演进第36-40页
        2.1.2 精神生产在全面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第40-43页
        2.1.3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对二元论历史观的扬弃第43-46页
    2.2 物质生产方式与精神生产方式:唯物史观核心范畴的当代解读第46-56页
        2.2.1 对作为唯物史观核心范畴的生产方式的一般理解第47-51页
        2.2.2 两种生产方式的联系与区别第51-53页
        2.2.3 生产方式及生产方式理论的当代发展第53-56页
    2.3 分工及其扬弃: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分析范式第56-66页
        2.3.1 分工的发展与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第57-60页
        2.3.2 分工的扬弃与“最高的精神生产”第60-63页
        2.3.3 由社会生产到返回生活世界第63-66页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文化渊源第66-85页
    3.1 中国传统精神生产方式的基础性作用第66-75页
        3.1.1 中国传统精神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第67-71页
        3.1.2 中国传统精神生产方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影响第71-75页
    3.2 域外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影响第75-85页
        3.2.1 哲学探索第76-80页
        3.2.2 经济史学及其他学科领域的观点第80-85页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时代背景第85-111页
    4.1 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第85-95页
        4.1.1 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生产的作用日益凸显第85-91页
        4.1.2 人类生存环境变迁中精神生产需求日益拓展第91-95页
    4.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重要影响第95-104页
        4.2.1 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推动第96-101页
        4.2.2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推动第101-104页
    4.3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对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现实需求第104-111页
        4.3.1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第105-107页
        4.3.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需要第107-111页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历史经验第111-144页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演进历史第111-131页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相关探索第112-117页
        5.1.2 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的相关探索第117-123页
        5.1.3 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探索第123-131页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基本经验第131-144页
        5.2.1 意识形态创新与社会思潮变迁的互动第131-136页
        5.2.2 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契合第136-139页
        5.2.3 精神产品生产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的统一第139-144页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逻辑层次第144-179页
    6.1 由消除体脑差别到多样化的精神生产共同体劳动第144-157页
        6.1.1 消除体脑差别第144-148页
        6.1.2 精神生产的普遍化第148-153页
        6.1.3 精神生产的共同体第153-157页
    6.2 由提供精神产品到改变社会生产和人的生存第157-167页
        6.2.1 从精神生产参与物质产品创造到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体化发展第157-161页
        6.2.2 从精神产品的丰富到人的生活世界的改变第161-164页
        6.2.3 从精神产品的提供到探索社会发展道路第164-167页
    6.3 由精神生产方式创新到社会整体变迁第167-179页
        6.3.1 经济变迁与顶层设计的协调第168-171页
        6.3.2 人口变迁与社会整合的协调第171-175页
        6.3.3 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价值观念变动的协调第175-179页
第7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的现实路径第179-219页
    7.1 调整精神生产领域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第179-193页
        7.1.1 发展精神生产新兴产业第180-184页
        7.1.2 强化精神生产方式创新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地位和作用第184-188页
        7.1.3 改善精神产品消费需求结构第188-193页
    7.2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193-213页
        7.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转型与创新第194-201页
        7.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层次及其相互关系第201-207页
        7.2.3 全球化时代精神生产的本土化第207-213页
    7.3 应对精神生产领域的消极因素第213-219页
        7.3.1 精神生产领域消极因素的现实表现第213-216页
        7.3.2 精神生产领域消极因素的应对策略第216-219页
结束语第219-223页
致谢第223-225页
参考文献第225-23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236-237页

论文共2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民生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下一篇:当代公民“相互尊重权利”的法律素质及其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