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2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7页 |
| ·合成孔径雷达发展概况 | 第21-31页 |
| ·SAR工作模式 | 第22-24页 |
| ·机载SAR系统介绍 | 第24-31页 |
|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31-34页 |
| ·SAR成像算法概述 | 第31-32页 |
| ·机载SAR运动补偿 | 第32-33页 |
| ·待解决的问题 | 第33-34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34-37页 |
| 第二章 极坐标算法与时域算法研究 | 第37-55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极坐标算法 | 第37-45页 |
| ·聚束SAR信号模型 | 第37-39页 |
| ·极坐标处理 | 第39-43页 |
| ·脉冲响应的直观认识 | 第43-44页 |
| ·波前弯曲及校正 | 第44-45页 |
| ·后向投影算法 | 第45-48页 |
| ·快速后向投影算法 | 第48-52页 |
| ·子孔径处理及采样需求 | 第48-50页 |
| ·算法实施及运算量分析 | 第50页 |
| ·插值处理 | 第50-52页 |
| ·快速分解后向投影算法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三章 基于FFBP聚束SAR成像的相位梯度自聚焦 | 第55-75页 |
| ·引言 | 第55-56页 |
| ·信号模型 | 第56页 |
| ·改进的FFBP算法 | 第56-65页 |
| ·虚拟极坐标系下的方位脉冲响应 | 第56-58页 |
| ·LOS虚拟极坐标系 | 第58-59页 |
| ·二维多项式法拟合投影斜距和投影视角 | 第59-62页 |
| ·仿真实验 | 第62-65页 |
| ·重叠子孔径构型与PGA处理 | 第65-74页 |
| ·重叠子孔径构型 | 第66-67页 |
| ·PGA处理 | 第67-70页 |
| ·仿真实验与实测数据处理 | 第70-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四章 基于波数谱融合的加速后向投影聚束SAR成像算法 | 第75-87页 |
| ·引言 | 第75-76页 |
| ·FFBP算法回顾 | 第76-77页 |
| ·加速后向投影算法 | 第77-80页 |
| ·全局极坐标系下的方位脉冲响应函数 | 第77-79页 |
| ·子图像波数谱及波数谱融合 | 第79-80页 |
| ·运算量分析及最优孔径 | 第80页 |
| ·仿真实验及实测数据处理 | 第80-86页 |
| ·仿真实验 | 第80-83页 |
| ·实测数据处理 | 第83-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五章 一种基于快速分解后向投影的条带SAR成像新方法 | 第87-105页 |
| ·引言 | 第87-88页 |
| ·信号模型 | 第88页 |
| ·FFBP算法难以直接用于条带SAR处理的原因 | 第88-91页 |
| ·积分孔径 | 第88-89页 |
| ·角域升采样 | 第89-91页 |
| ·条带SAR处理 | 第91-96页 |
| ·积分孔径判断 | 第91-92页 |
| ·条带SAR的角域波数带宽 | 第92-93页 |
| ·重叠图像法 | 第93-95页 |
| ·运算量分析 | 第95-96页 |
| ·条带SAR处理 | 第96-103页 |
| ·条带SAR实验 | 第96-100页 |
| ·TOPS SAR实验 | 第100-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 第六章 加速后向投影CSAR成像算法 | 第105-119页 |
| ·引言 | 第105-106页 |
| ·信号模型 | 第106-107页 |
| ·CEBP算法 | 第107-112页 |
| ·孔径分解及采样需求 | 第107-108页 |
| ·子孔径处理 | 第108-109页 |
| ·波数谱融合 | 第109-111页 |
| ·运算量分析及最优孔径 | 第111-112页 |
| ·仿真实验及实测数据处理 | 第112-117页 |
| ·仿真实验 | 第112-114页 |
| ·实测数据处理 | 第114-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3页 |
| ·全文总结 | 第119-120页 |
| ·工作展望 | 第120-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