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论 | 第8-11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11页 |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 第11-16页 |
·教材及英语教材的适应性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适应和适应性概念 | 第13-14页 |
·教材适应性概念 | 第14-15页 |
·双语小学 | 第15-16页 |
3 《新标准英语》教材在双语小学的适应性评价指标的体系建构 | 第16-21页 |
·教材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英语教材适应性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 第16页 |
·英语教材适应性与课程实施的关系 | 第16-17页 |
·英语教材适应性评价维度确定及问卷设计 | 第17-19页 |
·英语教材适应性评价的维度分析 | 第17-18页 |
·《新标准英语》教材的内容特点 | 第18页 |
·《新标准英语》教材适应性调查维度确定与问卷设计 | 第18-19页 |
·《新标准英语》教材适应性评价指标的提取与筛选 | 第19-21页 |
·对教师问卷评价指标的提取与筛选 | 第19-20页 |
·对学生问卷评价指标的提取与筛选 | 第20-21页 |
4 《新标准英语》教材在双语小学的适应性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1-38页 |
·调查对象 | 第21页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1-38页 |
·教师对《新标准英语》教材的适应性总体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21-29页 |
·学生对《新标准英语》教材的适应性总体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双语小学教师对新教材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 第32-36页 |
·双语小学学生对新教材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 第36-38页 |
5 结论 | 第38-41页 |
·新教材在乌鲁木齐双语小学总体适应性良好 | 第38-39页 |
·教师和学生对新教材的适应性总体评价较高 | 第38页 |
·不同民族、教龄的教师对新教材适应性评价的平均分没有差异 | 第38-39页 |
·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对新教材适应性评价的平均分不存在差异 | 第39页 |
·新教材在乌鲁木齐双语小学的适应性呈现差异 | 第39-41页 |
·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对新教材适应性评价的平均分存在差异 | 第39页 |
·在学生发展和教师水平维度方面,对新教材适应性评价汉族小学生比民族小学生的平均分高 | 第39-40页 |
·在学生发展维度方面,对新教材适应性评价女生比男生的平均分高 | 第40-41页 |
6 建议 | 第41-45页 |
·对教材编者的建议 | 第41-42页 |
·加强语法编排体系的规律性,降低语法难度 | 第41页 |
·整合教材内容,提高语言材料的质量 | 第41-42页 |
·对相关教育部门的建议 | 第42页 |
·在与乌鲁木齐同等条件的新疆其他地区,逐渐实现教材的推广 | 第42页 |
·加强不同类型双语小学之间的帮扶力度,实现资源共享 | 第42页 |
·对教师的建议 | 第42-45页 |
·加强对学生的需求分析,增加对少数民族小学生与男生英语学习的关注 | 第42-43页 |
·注重教学策略,加强民族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经验 | 第43页 |
·加强对教材的解读与把握,更好实现教材的最大功效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52页 |
附录一 | 第45-48页 |
附录二 | 第48-50页 |
附录三 | 第50-51页 |
附录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