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网络视阈下增强小学生德育有效性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引言第8-14页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8-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1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论文的研究目标、方法和创新之处第12-14页
  (一) 研究目标第12页
  (二) 研究方法第12-13页
  (三) 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第13-14页
一、网络视阈下小学生德育概述第14-19页
 (一)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9页
  1. 网络及网络媒介概念的界定第14页
  2. 网络德育及德育有效性概念的界定第14-16页
   (1) 网络德育第14-16页
   (2) 德育有效性的概念第16页
  3. 德育内涵及当前学校德育特点第16-19页
二、网络与德育关联性的探讨第19-25页
 (一) 网络对小学生德育的影响第19-22页
  1. 网络视阈下小学生德育面临新的机遇第19-21页
   (1) 网络的传播特点促进了德育方式的现代化第19页
   (2) 网络资源的时代性丰富了德育的内涵第19-20页
   (3) 网络环境的虚拟空间拓展了德育发展的新领域第20页
   (4) 网络科技的优势增强了德育的有效性第20-21页
  2. 网络视阈下小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危机及原因解析第21-22页
   (1) 互联网络的便捷性存在资源“取之无度,用之无道”的隐患第21-22页
   (2) 互联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易产生“超自由”的国度第22页
 (二) 增强小学生德育有效性的必要性研究第22-25页
  1. 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同样需要高素质的网民第23页
  2. 非主导文化的传播需要加强网民德育工作第23-24页
  3. 现存的网络社会问题迫切需要网络德育来解决第24页
  4. 多元的网络世界要求构建新的德育体系第24-25页
三、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及网络德育现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第25-33页
 (一) 合肥市市区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第25-29页
  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第25-26页
  2. 合肥市市区小学生网络使用现状第26-29页
   (1) 网络覆盖率高第26-27页
   (2) 上网动机单纯第27-28页
   (3) 网络与小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第28-29页
 (二) 合肥市小学生网络德育的现状分析第29-33页
  1. 市区小学的“校园网”网站覆盖率较高,建设较完善第29-30页
  2. 学生群体对校园网站及网络德育支持率较高第30-31页
  3. 市区小学“校园网”中德育版块所占比例较小第31-33页
  4. 相关德育资源网站建设不成熟,内容不充实第33页
四、网络视阈下增强小学生德育有效性的原则与对策第33-49页
 (一) 网络视阈下增强小学生德育有效性的原则第33-36页
  1. 坚持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与时俱进原则第33-34页
  2. 坚持生态契合目标下的主体互动原则第34-35页
  3. 资源丰富的情境下坚持教育合力构成原则第35-36页
 (二) 网络视阈下增强小学生德育有效性的对策第36-49页
  1. 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第37-39页
   (1) 完善并强化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第37-38页
   (2) 构建网上德育基地,让“校园网”成为德育新课堂第38-39页
  2. 丰富、完善学校网络德育的教育内容第39-42页
   (1) 培养网络言行规范,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第40-41页
   (2) 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德育的个性化教育第41-42页
  3. 发挥家庭陪伴教育的辅助作用第42-44页
   (1) 注重家庭德育的熏陶,加强德育监督力量第42页
   (2) 合理对待网络游戏,亲子互动增强德育效果第42-44页
  4. 积极开展小学生主体道德自律教育第44-46页
   (1) 文明上网,积极参与网上德育课堂活动第44-45页
   (2) 培育“慎独”精神,加强道德自律第45-46页
  5. 营造社会公共环境的德育熏陶氛围第46-49页
   (1) 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会公共环境,打造德育新天地第46-47页
   (2) 丰富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形式,强化德育效果第47-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第53-55页
致谢第55-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级中学法制教育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下一篇: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改革与研究--以安庆市某乡镇初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