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引言 | 第9-10页 |
·远距离大尺寸测量技术应用现状 | 第10-13页 |
·远距离大尺寸坐标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 第13-17页 |
·激光跟踪系统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全站仪系统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经纬仪测量系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基于视觉的目标跟踪与空间坐标定位系统 | 第17-18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第二章 电子经纬仪系统基础测量理论 | 第22-43页 |
·经纬仪系统坐标测量原理 | 第22-23页 |
·经纬仪系统定向方法 | 第23-32页 |
·双经纬仪精确互瞄法 | 第23-24页 |
·三维网平差法 | 第24-29页 |
·光束平差法 | 第29-32页 |
·待测点坐标解算方法 | 第32-37页 |
·待测点序贯平差 | 第32-34页 |
·双经纬仪系统待测点解算 | 第34-35页 |
·双经纬仪系统理论最佳测点 | 第35-37页 |
·测量系统坐标系的配准 | 第37-38页 |
·电子经纬仪系统定向实验 | 第38-41页 |
·本章小节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基于多站交会原理的经纬仪布站及精度评价方法 | 第43-69页 |
·经纬仪测站最小二乘优化方法 | 第43-50页 |
·最小二乘多站测量模型 | 第43-47页 |
·布站空间约束 | 第47-48页 |
·郭涛算法 | 第48-49页 |
·测站分布优化过程 | 第49-50页 |
·控制网测量误差分离优化方法 | 第50-56页 |
·误差分离模型 | 第50-54页 |
·无约束布站分析 | 第54-56页 |
·双经纬仪系统最佳布站 | 第56页 |
·目标定位精度评价方法 | 第56-61页 |
·单站经纬仪测角误差 | 第57-58页 |
·目标空间定位精度分析 | 第58-61页 |
·仿真及实验 | 第61-68页 |
·多电子经纬仪布站优化仿真 | 第61-64页 |
·单台经纬仪瞄准目标重复性精度实验 | 第64-66页 |
·蒙特卡罗方法对比实验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基于跟踪引导原理的运动目标测量方法 | 第69-90页 |
·目标跟踪与激光点引导流程 | 第69-71页 |
·激光电子经纬仪动特性分析 | 第69-70页 |
·目标跟踪与激光点引导详细工作流程 | 第70-71页 |
·运动目标跟踪模型 | 第71-81页 |
·运动目标检测 | 第71-73页 |
·连通域分量标记 | 第73-75页 |
·基于波门的运动目标预测 | 第75-79页 |
·目标跟踪过程的实现 | 第79-81页 |
·经纬仪激光点引导模型 | 第81-84页 |
·D-H坐标系模型 | 第81-83页 |
·激光点引导方法 | 第83-84页 |
·跟踪引导实验 | 第84-89页 |
·目标跟踪实验 | 第85-88页 |
·经纬仪激光点引导实验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基于插值瞄准原理的静态目标测量方法 | 第90-111页 |
·特征提取与目标定位方法 | 第90-95页 |
·激光点中心提取算法 | 第90-92页 |
·目标点检测与定位算法 | 第92-95页 |
·镜头模式控制 | 第95-96页 |
·经纬仪插值瞄准方法 | 第96-103页 |
·经纬仪扫描线模型 | 第96-98页 |
·激光点逼近测量 | 第98-100页 |
·激光点线性插值模型 | 第100-101页 |
·激光点离散点插值模型 | 第101-102页 |
·被测点并行瞄准策略 | 第102-103页 |
·插值瞄准误差分析 | 第103-107页 |
·激光电子经纬仪单站测角误差 | 第103-105页 |
·目标定位不确定度分析 | 第105-107页 |
·插值瞄准实验 | 第107-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全文总结与主要工作 | 第11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工作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