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零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前人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 | 第8-9页 |
·流行构式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重点 | 第10-11页 |
·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语料来源 | 第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重构机制与强加模式:有一种X叫Y | 第12-27页 |
·构式形式与结构特征 | 第12-18页 |
·构造特征与句法功能 | 第12-13页 |
·题化式与承接式 | 第13-15页 |
·提示式与说明 | 第15-16页 |
·共现式与配合式 | 第16-18页 |
·语义功能与表达效果 | 第18-21页 |
·映射关系与话题功能 | 第18-19页 |
·预期机制与认知功能 | 第19-20页 |
·凝练概括与布疑功能 | 第20-21页 |
·生成机制与演化动因 | 第21-26页 |
·演化路径与构式形成 | 第21-23页 |
·重构机制与强加模式 | 第23-24页 |
·类推机制与联想机制 | 第24页 |
·隐喻作用与转喻作用 | 第24-26页 |
·认知心理与社会环境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显义扩展与内涵凸显:不是所有的X都叫/是Y | 第27-44页 |
·构式性质与基本特征 | 第27-30页 |
·非全称肯定的命题形式 | 第27-28页 |
·强化判断的联项性质 | 第28-29页 |
·表示概念的变项特征 | 第29-30页 |
·构件关系与构式功能 | 第30-36页 |
·“X”与“Y”的外延关系 | 第30-33页 |
·真包含关系 | 第30-32页 |
·交叉关系 | 第32-33页 |
·全异关系 | 第33页 |
·构式的功能与分布 | 第33-36页 |
·独用与配合 | 第34-35页 |
·标题与语篇 | 第35-36页 |
·构式语义与表达效果 | 第36-40页 |
·逻辑语义与构式义的分合 | 第36-39页 |
·逻辑基础:针对预期否定的外延演化 | 第37-38页 |
·认知动因:主客观结合的意象凸显 | 第38-39页 |
·直陈义的欠明与显义的推理 | 第39-40页 |
·构式演化与流行动因 | 第40-43页 |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演化 | 第40-42页 |
·从修辞构式到流行构式的动因 | 第42-43页 |
·语言优先原则下的高频使用 | 第42-43页 |
·框式填充模式下的类推机制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位移疑问与反预期评注:X都去哪儿了 | 第44-60页 |
·构式性质与功能分布 | 第44-53页 |
·构造特征与构式类别 | 第44-50页 |
·“X”的指称性与“去”的位移性 | 第45-47页 |
·“都”的统括性与“了”的变化性 | 第47-50页 |
·构式的功能与分布 | 第50-53页 |
·标题式与承接式 | 第51-52页 |
·提示式与说明式 | 第52-53页 |
·语义功能与表达效果 | 第53-56页 |
·评注功能与超出预期 | 第53-54页 |
·位移功能与空间映射 | 第54-55页 |
·布疑功能与凝练概括 | 第55-56页 |
·演化动因与诱发机制 | 第56-58页 |
·内部演化:隐喻作用与类推机制 | 第56-58页 |
·外部诱发:认知心理与社会文化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预期违逆与凸显劝勉:X虽易,Y不易,且A且B | 第60-76页 |
·组合方式与结构特征 | 第60-64页 |
·基式的组合方式 | 第60-63页 |
·变式的使用方式 | 第63-64页 |
·构件性质与构式层次 | 第64-68页 |
·性质与分布 | 第64-66页 |
·结构与层次 | 第66-68页 |
·构式语义与语用效果 | 第68-71页 |
·强化对比与凸显劝勉 | 第68-69页 |
·“明示-推理”与反预期表达 | 第69-71页 |
·构式理据与形成动因 | 第71-75页 |
·类推的过程与方式 | 第72-74页 |
·“游戏”心理与快餐化消费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的效用与发展 | 第76-85页 |
·流行构式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 第76-79页 |
·网络环境的促发 | 第76-77页 |
·影视时代的变革 | 第77页 |
·特定社会热点事件的聚焦 | 第77-78页 |
·特定人群的推广作用 | 第78-79页 |
·流行构式的表达作用与效果 | 第79-82页 |
·标题化的精炼表达与话题化的集中概括 | 第80页 |
·特殊标识的反预期与信息凸显的评注 | 第80-81页 |
·强调效果的主观表达与事件信息的布疑功能 | 第81-82页 |
·流行构式的形成动因与机制 | 第82-83页 |
·语言本体因素 | 第82页 |
·大众心理因素 | 第82-83页 |
·社会文化因素 | 第83页 |
·流行构式的发展趋势与规范 | 第83-84页 |
·未来发展的定与不定 | 第83-84页 |
·未来发展的立与不立 | 第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