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3页 |
·萝芙木的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萝芙木本草考证与原植物 | 第16-17页 |
·萝芙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7-19页 |
·萝芙木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 | 第19-20页 |
·萝芙木质量控制和药动学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萝芙木化学成分研究 | 第23-44页 |
·正交设计优选萝芙木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23-28页 |
·总生物碱的提取 | 第23页 |
·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提取工艺考察 | 第24页 |
·效应曲线图分析 | 第24-25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25-27页 |
·正交试验结果验证试验 | 第27-28页 |
·化合物提取与分离 | 第28-34页 |
·提取与分离 | 第29-34页 |
·结构鉴定 | 第34-43页 |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4-38页 |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38-4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萝芙木中新化合物萝芙A碱的活性研究 | 第44-54页 |
·抑菌活性研究 | 第44-47页 |
·菌种活化及制备菌悬液 | 第45页 |
·含供试液纸片制备 | 第45-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实验结果 | 第46-47页 |
·抗肿瘤活性和抗白血病作用 | 第47-50页 |
·细胞的培养 | 第48页 |
·药品配制 | 第48页 |
·MTT法测定受试样品和氟尿嘧啶对两种人源瘤株的增殖抑制作用 | 第48页 |
·AO-EB荧光双染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 | 第48-49页 |
·受试样品和氟尿嘧啶对两种人源瘤株的增殖抑制作用 | 第49-50页 |
·对家兔离体肠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 | 第50-54页 |
·标本制备 | 第51-52页 |
·对家兔离体小肠自发活动的影响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萝芙木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第54-86页 |
·HPLC-Q-TOF/MS法分析萝芙木中22个化学成分 | 第54-61页 |
·溶液的制备 | 第55页 |
·测试条件 | 第55-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GC-MS法分析萝芙木中42个易挥发性成分 | 第61-64页 |
·供试液的制备 | 第61页 |
·测试条件 | 第61-62页 |
·结果 | 第62页 |
·萝芙木药材中易挥发性成分色谱峰归属 | 第62-64页 |
·HPLC法测定萝芙木中五种吲哚类生物碱的含量 | 第64-70页 |
·溶液的制备 | 第65页 |
·液相色谱条件 | 第65-66页 |
·系统适用性实验 | 第66-67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67-68页 |
·样品测定 | 第68-70页 |
·ICP-OES法同时测定中药萝芙木不同植株部位中的18种元素的含量 | 第70-78页 |
·仪器工作条件 | 第71-72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72-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GC-ECD法测定萝芙木中11种农药残留 | 第78-86页 |
·实验方法 | 第79-82页 |
·结果 | 第82-85页 |
·讨论 | 第85-86页 |
第五章 萝芙木中阿马里新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第86-96页 |
·溶液制备 | 第87-88页 |
·色谱条件 | 第88页 |
·阿马里新血浆样品分析方法验证 | 第88-92页 |
·方法的专属性 | 第88-89页 |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第89页 |
·精密度与准确度 | 第89-90页 |
·提取回收率 | 第90-91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91-92页 |
·尾静脉给药大鼠体内萝芙木提取液的药动学研究 | 第92-94页 |
·药液的制备 | 第92页 |
·给药方案和血浆样品采集 | 第92页 |
·血浆样品的测定 | 第92-93页 |
·阿马里新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 | 第93-94页 |
·讨论 | 第94-96页 |
第六章 结果与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附图 | 第104-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个人简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