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4-16页 |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 (二)论文的不足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 一、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内涵 | 第16-17页 | 
| (一)混合所有制办学 | 第16页 | 
| (二)高职教育 | 第16页 | 
| (三)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 | 第16-17页 | 
| 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构成 | 第17-19页 | 
| (一)管理共同体 | 第17页 | 
| (二)师资共同体 | 第17-18页 | 
| (三)专业共同体 | 第18页 | 
| (四)资源共同体 | 第18-19页 | 
| 三、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19-21页 | 
| (一)跨界理论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起因 | 第19-20页 | 
| (二)手表理论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的管理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辽宁省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1-29页 | 
| 一、总体现状 | 第21-23页 | 
| (一)实行法人治理结构 | 第21-22页 | 
| (二)施行股权激励制度 | 第22页 | 
| (三)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 第22-23页 | 
|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 | 第23页 |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 (一)办学引资渠道路径窄 | 第24页 | 
| (二)教育配套政策支持不够 | 第24-25页 | 
| (三)校企双方管理制度不统一 | 第25-26页 | 
| (四)合同制教师缺乏归属感 | 第26页 | 
| 三、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 (一)办学引资政府未发挥主导作用 | 第26-27页 | 
| (二)政策与操作边界不清晰 | 第27页 | 
| (三)学校与企业职责不明确 | 第27-28页 | 
| (四)人事编制存在双重标准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完善辽宁省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对策建议 | 第29-35页 | 
| 一、政府主导筹措资金促进投资多元化 | 第29-30页 | 
| (一)政府主导招企引资 | 第29页 | 
| (二)院校联合建立职教集团 | 第29-30页 | 
| (三)鼓励发展校办企业 | 第30页 | 
| 二、政府应出台配套政策给予鼓励和发展 | 第30-32页 | 
| (一)给予参与企业优惠政策 | 第31页 | 
| (二)给予参与学校优惠政策 | 第31-32页 | 
| (三)明确混合所有制的办学体制 | 第32页 | 
| 三、完善新型管理制度统一学校管理体系 | 第32-33页 | 
| (一)完善行政督导制度 | 第32-33页 | 
| (二)完善社会监督制度 | 第33页 | 
| (三)校企管理有机结合 | 第33页 | 
| 四、建立新的教师编制体系制度 | 第33-35页 | 
| (一)实行同工同酬的工资制度 | 第34页 | 
| (二)建立学校内部编制体系制度 | 第34-3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35-37页 | 
| 一、结论 | 第35页 | 
| 二、展望 | 第35-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附录 | 第40-44页 |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