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9-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9-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三)经验总结法 | 第17页 |
五、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概述 | 第18-28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思想品德课 | 第18页 |
(二)教师专业 | 第18-19页 |
(三)教师专业成长 | 第19页 |
(四)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 | 第19页 |
二、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一)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功能 | 第19-20页 |
(二)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 第20页 |
(三)有利于思想品德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 第20页 |
(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20-21页 |
三、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 | 第21-24页 |
(一)丰富思想品德教师专业知识 | 第21-22页 |
(二)强化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技能 | 第22-23页 |
(三)提升思想品德教师科研能力 | 第23页 |
(四)修炼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品质 | 第23-24页 |
四、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一)终身学习理论 | 第24-25页 |
(二)需要层次理论 | 第25-26页 |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调查及分析 | 第28-40页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8-29页 |
(一)调查的目标 | 第28页 |
(二)调查的对象 | 第28页 |
(三)调查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四)调查的主要方法 | 第29页 |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和数据分析 | 第29-35页 |
(一)调查问卷的实施 | 第29-30页 |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第30-35页 |
三、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 | 第35-38页 |
(一)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的优势 | 第35-36页 |
(二)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的不足 | 第36-38页 |
四、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 | 第38-40页 |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高 | 第38页 |
(二)在职培训效果不显著 | 第38-39页 |
(三)教师职业规划不明确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 第40-52页 |
一、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 | 第40-42页 |
(一)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教师培训监督管理力度 | 第40-41页 |
(二)高校建立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一体化 | 第41-42页 |
(三)学校搭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信息技术平台 | 第42页 |
二、丰富教师学科专业知识 | 第42-45页 |
(一)阅读专业书籍,夯实知识基础 | 第42-43页 |
(二)参加在职培训,更新知识结构 | 第43-44页 |
(三)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同行交流 | 第44-45页 |
三、强化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 第45-47页 |
(一)观看学习名师教学案例 | 第45页 |
(二)参加各类教学技能比赛 | 第45-46页 |
(三)构建备、说、听、评课模式 | 第46-47页 |
四、提升教师学科教研能力 | 第47-49页 |
(一)撰写教学反思日记 | 第47-48页 |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 第48页 |
(三)参与校本课题研究 | 第48-49页 |
五、修炼教师学科专业品质 | 第49-52页 |
(一)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 第49-50页 |
(二)全面规划职业生涯,坚定教育理想信念 | 第50页 |
(三)关爱尊重每位学生,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一:教师问卷 | 第56-58页 |
附录二:学生问卷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