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低能量转移任务概述 | 第13-17页 |
| ·太阳—地球平动点任务 | 第13-15页 |
| ·地球—月球平动点 | 第15-17页 |
| ·低能量转移轨道研究概述 | 第17-24页 |
| ·同系统转移轨道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异系统间转移轨道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4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第2章 行星际低能量转移轨道初始评估与设计方法 | 第26-49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问题陈述 | 第26-29页 |
| ·逃逸或捕获轨道转移燃料消耗评估方法 | 第29-39页 |
| ·直接转移与行星借力转移的燃料评估 | 第29-31页 |
| ·Transit 转移的燃耗评估 | 第31-35页 |
| ·低能量行星借力转移的燃耗评估 | 第35-37页 |
| ·转移方式适用范围及讨论 | 第37-39页 |
| ·低能量转移轨道设计方法 | 第39-48页 |
| ·Transit 转移轨道初始设计 | 第39-42页 |
| ·低能量行星借力轨道初始设计 | 第42-44页 |
| ·行星环绕轨道间的行星际转移轨道优化 | 第44-46页 |
| ·数值仿真与分析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3章 基于引力辅助的行星际低能量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 | 第49-73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结合行星借力与流形的逃逸或捕获轨道分析 | 第49-59页 |
| ·转移方式适用范围分析 | 第50-51页 |
| ·不变流形的近拱点分布 | 第51-53页 |
| ·速度增量计算方法 | 第53-56页 |
| ·逃逸与捕获轨道分析 | 第56-59页 |
| ·平面四体模型下的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 | 第59-64页 |
| ·结合行星借力与流形的转移轨道初始设计 | 第59-61页 |
| ·结合行星借力与流形的转移轨道优化 | 第61-62页 |
| ·数值仿真与分析 | 第62-64页 |
| ·低能量转移轨道精确优化方法 | 第64-71页 |
| ·多步打靶法 | 第65-66页 |
| ·星历模型下的轨道优化 | 第66-68页 |
| ·数值仿真与分析 | 第68-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4章 基于扰动流形的快速低能量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 | 第73-94页 |
| ·引言 | 第73页 |
| ·扰动流形 | 第73-80页 |
| ·扰动流形的构型 | 第74-77页 |
| ·扰动流形的飞行时间 | 第77-80页 |
| ·借用扰动流形的轨道快速设计方法 | 第80-86页 |
| ·结合扰动流形与行星借力的轨道设计 | 第80-82页 |
| ·数学仿真与分析 | 第82-86页 |
| ·低能量轨道的多目标优化 | 第86-93页 |
| ·结合扰动流形与行星借力的转移轨道优化模型 | 第87-88页 |
| ·多目标优化算法 | 第88-89页 |
| ·数学仿真与分析 | 第89-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第5章 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的低能量转移方案设计与分析 | 第94-108页 |
| ·引言 | 第94页 |
| ·小行星目标选择 | 第94-98页 |
| ·载人小行星目标选择流程 | 第94-96页 |
| ·2020 年至 2030 年的探测目标选择 | 第96-98页 |
| ·低能量载人小行星探测方案 | 第98-102页 |
| ·载人小行星探测方案分析 | 第99-100页 |
| ·平动点周期轨道适用性分析 | 第100-102页 |
| ·低能量载人小行星探测轨道设计与燃耗分析 | 第102-107页 |
| ·载人小行星探测轨道设计 | 第102-105页 |
| ·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燃耗分析 | 第105-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2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120-122页 |
| 致谢 | 第122-123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