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28页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1-18页 |
(一)元末明初时期对天主教传播的研究 | 第11页 |
(二)明末清初时期对天主教传播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三)近代时期对天主教传播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文革之前对天主教传播的研究 | 第14页 |
(五)文革十年对天主教传播的研究 | 第14页 |
(六)改革开放以来对天主教传播的研究 | 第14-18页 |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18-20页 |
(一)多层研究视角 | 第18-19页 |
(二)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四、定安镇概况 | 第20-25页 |
(一)历史沿革 | 第20-23页 |
(二)经济与社会状况 | 第23页 |
(三) 风土民俗 | 第23-25页 |
五、框架结构 | 第25-28页 |
第一章 定安镇天主教传播的历史 | 第28-37页 |
第一节 西林教案前天主教在定安镇的传播 | 第28-31页 |
第二节 西林教案后天主教在定安镇的传播 | 第31-36页 |
一、西林教案的后果 | 第31-33页 |
二、西林教案后定安天主教的传教活动 | 第33-35页 |
三、西林教案后定安天主教的信仰情况 | 第35-36页 |
本章小节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定安镇天主教传播现状 | 第37-62页 |
第一节 教堂 | 第37-39页 |
一、常井教堂 | 第37-38页 |
二、定安教堂 | 第38-39页 |
第二节 传教士 | 第39-46页 |
一、神父 | 第41-43页 |
二、修女 | 第43-46页 |
第三节 教徒 | 第46-49页 |
一、常井村教徒 | 第46-47页 |
二、定安街教徒 | 第47-49页 |
第四节 宗教活动 | 第49-61页 |
一、日常活动 | 第49-51页 |
二、节日活动 | 第5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历史的吊诡:历史与传说中马赖形象的不同建构 | 第62-75页 |
第一节 两种不的表述 | 第62-71页 |
一、国家叙事:主流表述 | 第65-69页 |
二、教徒传说:非主流表述 | 第69-71页 |
第二节 记忆的选择与建构 | 第71-73页 |
一、主流记忆的建构:历史教科书上的马赖 | 第71-73页 |
二、攀附与逃遁主流记忆:真假马赖的传说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历史的遗韵:定安镇天主教信仰格局的变化以及有关马赖记忆的重构 | 第75-94页 |
第一节 定安镇天主教信仰格局的变化 | 第75-87页 |
一、常井村:传统信仰的淡化 | 第75-82页 |
二、定安街:被边缘群体求助式信仰趋势的加强 | 第82-87页 |
第二节 记忆的选择与重构 | 第87-92页 |
一、尚存的历史记忆 | 第87-88页 |
二、选择与重构历史记忆 | 第88-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嬗变与融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处之道 | 第94-113页 |
第一节 挑战与回应:中国本土人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 | 第94-103页 |
一、主流反应 | 第94-99页 |
二、非主流反应 | 第99-103页 |
第二节 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如何才能和平相处? | 第103-113页 |
一、根本条件:和平的交流环境的建立 | 第105-107页 |
二、必要条件:天主教的本土化 | 第107-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后记 | 第117-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