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低速载重货车驾驶室振动控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课题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7页 |
第二章 传递路径分析法 | 第17-24页 |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系统响应 | 第18-19页 |
·传递函数综合 | 第19-20页 |
·非耦合子系统的传递函数识别(单振源) | 第19页 |
·耦合子系统的传递函数的识别(多振源) | 第19-20页 |
·工作激励 | 第20-22页 |
·复刚度法 | 第20-21页 |
·逆矩阵法 | 第21-22页 |
·原点传递函数法 | 第22页 |
·OPAX法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基于实验测试的驾驶室TPA振动分析 | 第24-45页 |
·低速载重货车主要激励来源 | 第24-25页 |
·路面铺激励 | 第24页 |
·动力系统激励 | 第24-25页 |
·驾驶室振动传递路径建模 | 第25页 |
·驾驶室TPA样车测试 | 第25-34页 |
·实验准备 | 第25-26页 |
·工况实验 | 第26-29页 |
·传递函数实验 | 第29-34页 |
·驾驶室平顺性分析 | 第34-35页 |
·驾驶室TPA振动贡献量分析 | 第35-39页 |
·响应点贡献量分析 | 第35-38页 |
·考虑相位和幅值的贡献量分析 | 第38-39页 |
·主要峰值振动贡献量 | 第39页 |
·驾驶室其它常用工况振动TPA贡献量结果 | 第39-42页 |
·怠速工况TPA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五种工况TPA结果综合 | 第41-42页 |
·识别振动过大主要源 | 第42-43页 |
·悬置传递特性分析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虚拟传递路径分析 | 第45-53页 |
·驾驶室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求解 | 第45-48页 |
·基于试验的驾驶室虚拟传递路径分析 | 第48-52页 |
·虚拟传递路径介绍 | 第48-50页 |
·基于Virtual.lab的驾驶室传递函数验证 | 第50-51页 |
·怠速工况下的虚拟传递路径分析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驾驶室悬置动态特性参数获取 | 第53-62页 |
·复刚度概念以及试验后处理方法 | 第53-55页 |
·复刚度基本概念 | 第53页 |
·复刚度试验后处理方法 | 第53-55页 |
·复刚度测试 | 第55-57页 |
·实验条件以及测试环境 | 第55-56页 |
·试验所需设备 | 第56页 |
·夹具设计 | 第56-57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7-61页 |
·载荷与位移的频谱分析 | 第57-58页 |
·载荷与位移的迟滞回线 | 第58页 |
·试验台改进设计(并联式试验台) | 第58-60页 |
·不同载荷幅值和频率的复刚度曲线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基于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驾驶室悬置优化 | 第62-71页 |
·驾驶室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62-63页 |
·载荷输入 | 第63-64页 |
·加速度信号处理 | 第63-64页 |
·载荷导入 | 第64页 |
·Adams悬置优化 | 第64-67页 |
·驾驶室静平衡以及振动仿真脚本创建 | 第64页 |
·驾驶室悬置系统优化要素 | 第64-66页 |
·悬置优化 | 第66-67页 |
·优化总结 | 第67-71页 |
·优化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优化结果验证 | 第68-7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1-73页 |
·全文总结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