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有限元模型对侧翻仿真结果的影响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客车侧翻法规 | 第12-13页 |
·客车侧翻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未来展望 | 第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汽车碰撞有限元基础 | 第17-30页 |
·有限元法概述 | 第17页 |
·显式与隐式积分法 | 第17-25页 |
·显示积分法 | 第18-23页 |
·隐式积分法 | 第23-24页 |
·比较显示与隐式算法 | 第24-25页 |
·常用软件介绍 | 第25-28页 |
·CATIA软件 | 第25-26页 |
·HyperWorks软件 | 第26-27页 |
·LS-DYNA软件 | 第27-28页 |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流程 | 第28-29页 |
·有限元分析的常规流程 | 第28页 |
·客车侧翻有限元分析流程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客车侧翻试验基础 | 第30-44页 |
·客车侧翻安全性法规 | 第30-33页 |
·GB 17578—2013 | 第30-31页 |
·ECE R66 | 第31-32页 |
·FMVSS 208 | 第32-33页 |
·汽车侧滑与侧翻极限 | 第33-36页 |
·汽车侧滑 | 第33-34页 |
·侧翻极限 | 第34-36页 |
·车辆质心的计算 | 第36-39页 |
·车辆质心的测量 | 第36-39页 |
·利用有限元软件计算车辆质心 | 第39页 |
·整车侧翻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客车侧翻等效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车身截段侧翻试验 | 第41页 |
·车身截段准静态负荷试验 | 第41-42页 |
·根据测试部件进行准静态计算 | 第42页 |
·计算机模拟整车侧翻试验 | 第42-43页 |
·本章小节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客车侧翻仿真分析 | 第44-63页 |
·模型的清理与简化 | 第44页 |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 第44页 |
·材料和属性定义 | 第44-45页 |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45-47页 |
·整车倾斜角度的设置 | 第45-46页 |
·初始速度的设置 | 第46页 |
·重力加速度的设置 | 第46-47页 |
·生存空间的建立 | 第47-49页 |
·碰撞平台的建立 | 第49-50页 |
·刚性平面的建立 | 第49-50页 |
·铰链的设置 | 第50页 |
·接触的设置 | 第50-51页 |
·整车侧翻仿真结果分析 | 第51-58页 |
·侧翻能量曲线分析 | 第51-54页 |
·侧翻过程变形分析 | 第54-58页 |
·客车上部结构的改进 | 第58-62页 |
·结构改进 | 第58-61页 |
·生存空间分析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客车有限元模型对侧翻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63-94页 |
·网格穿透对侧翻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63-69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基本概念 | 第64页 |
·初始渗透的处理 | 第64-65页 |
·模型的改进 | 第65-66页 |
·网格单元的接触检查 | 第66页 |
·客车CAE模型改进前后仿真结果对比 | 第66-69页 |
·边界条件对侧翻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69-71页 |
·初始角速度对侧翻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71-73页 |
·对能量曲线的影响 | 第71-72页 |
·对生存空间的影响 | 第72-73页 |
·角速度 ω 在侧翻仿真中的应用 | 第73-74页 |
·刚柔转换与有限元模型的缺陷对侧翻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74-82页 |
·不同类型的焊点对侧翻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82-88页 |
·A11客车侧翻仿真分析 | 第82-84页 |
·K200客车侧翻仿真分析 | 第84-85页 |
·例题 | 第85-88页 |
·全程与半程侧翻仿真结果分析 | 第88-93页 |
·全程侧翻仿真分析 | 第88-90页 |
·半程侧翻仿真分析 | 第90-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