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引言 | 第12-19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2.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选题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3.未来发展趋势 | 第16页 |
(三)适用理论综述 | 第16-17页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1.研究方法 | 第18页 |
2.创新点 | 第18-19页 |
一、重大突发事件的概述 | 第19-22页 |
(一) 重大突发事件研究 | 第19-20页 |
1.重大突发事件的定义 | 第19-20页 |
2.重大社会突发事件的分类 | 第20页 |
(二) 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概述 | 第20-22页 |
二、微博舆论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第22-27页 |
(一) 微博的定义 | 第22页 |
(二) 微博的起源以及国内发展状况 | 第22-24页 |
1.互联网的发展带动微博出现 | 第22-23页 |
2.微博的发展 | 第23页 |
3.国内微博现状 | 第23-24页 |
(三) 微博舆论传播的特征 | 第24-27页 |
1.舆论传播的即时性 | 第24-25页 |
2.舆论传播的群聚化 | 第25页 |
3.舆论传播的去中心化 | 第25页 |
4.舆论传播的裂变化 | 第25-27页 |
三、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论 | 第27-34页 |
(一) 微博舆论的特点 | 第27-29页 |
1.舆论主体的草根化 | 第27-28页 |
2.舆论内容的简易化 | 第28页 |
3.舆论传播的快速化 | 第28-29页 |
4.舆论主题的碎片化 | 第29页 |
(二)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以“温州动车事故”为例 | 第29-31页 |
1.“温州动车事故”微博舆论的潜伏期 | 第29-30页 |
2.“温州动车事故”微博舆论的爆发期 | 第30页 |
3.“温州动车事故”微博舆论的延续期 | 第30-31页 |
(三)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的影响 | 第31-34页 |
1.微博的传播模式扩大了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影响力 | 第31-32页 |
2.微博的传播方式增强了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影响力 | 第32页 |
3.微博的功能扩大了重大突发事件舆论的影响力 | 第32-34页 |
四、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导向的问题与举措 | 第34-41页 |
(一)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导向的问题 | 第34-37页 |
1.网络监管体制尚不健全,信息传播可信度难以确定 | 第34-35页 |
2.非实名制,搜索有一定的局限 | 第35页 |
3.传播模式缺乏创新性,只是一味的模仿TWITTER | 第35页 |
4.微博名人化,草根难以得到关注 | 第35-36页 |
5.微博的传播效果无法确定 | 第36页 |
6.“人人既是记者”降低了微博公信力 | 第36-37页 |
(二)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导向的举措 | 第37-41页 |
1.应急信息处置机制 | 第37-38页 |
2.境内外舆情收集研判机制 | 第38页 |
3.重要信息通报核实机制 | 第38页 |
4.信息发布协调机制 | 第38-39页 |
5.发布材料准备机制 | 第39页 |
6.媒体管理机制 | 第39页 |
7.公众情绪管理机制 | 第39-41页 |
五、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的引导策略 | 第41-49页 |
(一) 在时间上:把握第一时间造势,遏制引发舆论危机 | 第41-43页 |
1.把握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先机 | 第41-42页 |
2.掌握一手材料,还原事实真相 | 第42页 |
3.关注主流媒体,遏制舆论危机 | 第42-43页 |
(二) 在行动上:掌握公开透明原则,政府主动配合媒体 | 第43-44页 |
1.及时把握信息,满足受众需求 | 第43-44页 |
2.主动配合媒体,做到公开透明 | 第44页 |
3.控制谣言源头,打击谣言出现 | 第44页 |
(三) 在内容上:第一时间建立独立微博,引导意见领袖言论 | 第44-46页 |
1.建立独立微博,加强交互联系 | 第45页 |
2.培养主流意识,引导意见领袖 | 第45-46页 |
3.深挖事件全貌,做到言之有物 | 第46页 |
(四) 在互动上:主流媒体与微博互动,严打操控舆论现象 | 第46-49页 |
1.配合主流媒体,微博媒体联动 | 第47页 |
2.多元治理网站,给予权威解读 | 第47-48页 |
3.鼓励受众监督,打击不良舆论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