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0-23页 |
·大肠杆菌病概述 | 第10-12页 |
·病原学 | 第10-11页 |
·培养特性 | 第11页 |
·生化特性 | 第11页 |
·抵抗力 | 第11页 |
·抗原结构 | 第11-12页 |
·发病机理 | 第12-13页 |
·流行病学 | 第13-14页 |
·历史与现状 | 第13页 |
·流行性 | 第13页 |
·易感性 | 第13-14页 |
·传染源 | 第14页 |
·传播途径 | 第14页 |
·临床症状 | 第14-15页 |
·病理变化 | 第15-17页 |
·卵黄性腹膜炎 (蛋子瘟) | 第15页 |
·鸭大肠杆菌病 (鸭败血症) | 第15页 |
·鸡胚与幼雏早期死亡 | 第15页 |
·呼吸道感染 (气囊炎) | 第15-16页 |
·急性败血症 | 第16页 |
·肉芽肿病 (又称 Hjarre 氏病) | 第16页 |
·卵泡炎 | 第16页 |
·输卵管炎 | 第16页 |
·心包炎 | 第16页 |
·滑膜炎 | 第16-17页 |
·肠炎 | 第17页 |
·全眼球炎 | 第17页 |
·脑炎型 | 第17页 |
·肿头综合症 | 第17页 |
·禽蜂窝织炎 | 第17页 |
·诊断 | 第17-18页 |
·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 第17-18页 |
·鉴别诊断 | 第18页 |
·大肠杆菌的综合防制 | 第18-22页 |
·药物防治 | 第19-20页 |
·免疫预防 | 第20-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实验菌株 | 第23页 |
·培养基及常规试剂 | 第23页 |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鹅源大肠杆菌菌株分离和病原血清型鉴定 | 第23-24页 |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鹅源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 | 第24-25页 |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鹅大肠杆菌的致病性试验 | 第25页 |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鹅大肠杆菌的交叉保护试验 | 第25-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1页 |
·菌株分离和病原血清型鉴定结果 | 第27-30页 |
·细菌的分离培养 | 第27页 |
·生化试验 | 第27-28页 |
·血清型的鉴定结果 | 第28-30页 |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鹅源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 第30-36页 |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鹅大肠杆菌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36-39页 |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鹅大肠杆菌的交叉保护试验结果 | 第39-41页 |
4. 讨论 | 第41-44页 |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鹅源大肠杆菌的血清型的讨论 | 第41页 |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鹅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的讨论 | 第41-42页 |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鹅源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性的讨论 | 第42-43页 |
·优势血清型的交叉保护实验的讨论 | 第43-44页 |
·关于交叉保护试验结果的讨论 | 第43页 |
·现地株大肠杆菌灭活苗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 第43页 |
·关于大肠杆菌内毒素问题 | 第43页 |
·免疫菌悬液的安全性试验 | 第43-44页 |
5. 结论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页 |